富士康跳樓事件

2013-12-27 10:05:50

  “富士康跳樓事件”在百度百科中已經成為專有名詞,雖然富士康母公司台灣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極力解釋富士康絕對不是血汗工廠,但富士康跳樓事件的悲劇卻是不争的事實。自2010年1月23日至11月5日,富士康已發生14起跳樓事件。

  這些自殺者,年齡大多在18~24歲之間,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這個黃金年齡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不僅是個人生命的隕落,也給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與富士康合作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咨詢師認為:“富士康所有的員工都非常死闆,沒有活力。富士康實行的是典型的軍事化管理,員工只有服從而沒有反抗的資格,這會讓員工產生逆反情緒。雖然這種管理模式能給企業帶來高績效,但給員工帶來的卻是沒有溝通和無法釋放情緒的空間。”

  這位心理咨詢師還認為:“自殺是因為絕望,而絕望之前的表現往往是抑郁。這些自殺的年輕員工,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很多都是在中專或者技校畢業後,就直接進入富士康的。而在踏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後,由於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太大,因此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會感到難以適應新環境。他們會覺得懷才不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逐漸對學習和生活喪失了激情,產生厭世感。加上工作吃力、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一些人還會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富士康跳樓事件發生後,各界人士對富士康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也進行了許多理性的探讨。香港《明報》曾發表文章分析富士康跳樓事件。文章說,在物質層面,富士康是待遇優厚的公司,所以吸引很多人進入,但在精神層面,富士康是“血汗工廠”。

  不難看出,富士康實際上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的,因而缺乏對人的價值的基本尊重,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甚至缺乏對生命的基本敬畏。

本文摘自《創建幸福企業》


   幸福企業理論由《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嶽川博先生首次提出並加以系統闡述,該理論的標志性成果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嶽川博專著《創建幸福企業》。幸福企業理論認為,將企業定義為功利組織是一種狹隘的和有害的認識;相反,企業是一個生命的世界,一個人為的創造物,一個人們共同創造幸福的工具。同時,嶽川博幸福企業理論提出了創建幸福企業的系統策略和方法。 幸福企業理論的提出源於三個時代背景,其一是人類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現實困境;其二是功利主義的當代中國需要做出重大改變;其三,是越來越多的陷入困境的企業需要用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力量進行救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