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歐盟為何不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4)

2013-12-24 22:47:22



  我半開玩笑地說:"中國人一般均認為中國的經濟比俄羅斯更市場化,更加開放,怎麼認可了俄羅斯,不認可中國呢?"

  本内迪克特辯解說:"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企業成分比俄羅斯複雜。即使目前歐盟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在遭遇歐盟反傾銷調查時,仍可以向歐盟委員會以個案方式提出自己的企業是完全市場化企業,經過歐盟委員會派員調查後,若符合標準則認可其市場化企業身份。"

  本内迪克特的說法印證了我早前的判斷,《華爾街日報》的那位記者發表了一條遲到的報告分析文章,而且過於樂觀。要知道,歐盟委員會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報告才發佈一個月,而且這一個月内中歐之間沒有進行高層對話,因此其立場不可能有根本改變。

  隨著媒體進一步跟風炒作,我又和歐盟委員會負責對外貿易的新聞官斯蒂芬·亞當斯進行了聯系。對方直截了當地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報道。"亞當斯基本重複了上述官員的觀點,歐盟在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目前"沒有新進展"。

  那天,我在歐盟餐廳與一位歐盟對外關系總司中國處的官員吃飯時,也聊起了這個話題。他坦白地說,是否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有技術因素,也有政治方面因素,不過歐方在公開場合的口徑一直在強調這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這位官員說,在政治方面,歐盟為什麼承認俄羅斯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反而不承認中國呢?因為俄羅斯對歐出口幾乎只有石油和天然氣,同時又是歐盟大量產品的進口國,遠遠超過中國。雖然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但歐盟對中國的出口額並不大,甚至比對瑞士的出口還少。因此,歐盟多少有些有恃無恐。

  顯然,歐盟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可以壓一壓中國的籌碼。

  "2016年大限"是焦點

  雖然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内的西方媒體的解讀或許有誤,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報道並非都是空穴來風,並且戳到了歐盟的痛處--在2016年大限之前,歐盟不得不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以換取中國在歐盟關切的問題上的讓步。

  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各方達成協議同意中國在15年内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在2016年後,WTO成員必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當然包括歐盟。隨著2016年一天天臨近,歐盟手中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價值正日益縮水。歐盟的一個如意算盤是:在"市場經濟地位"仍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將其作為讨價還價的籌碼,從中國那裡得到一些東西作為回報。

  其實,歐盟想要的東西基本已經擺在桌面上:勸說中國政府阻止盜版和假冒侵權案件蔓延,保護知識產權;向歐洲公司開放更大市場,尤其是在服務領域;採取措施妥善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等。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歐盟勢必會精心踩好"時間點",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剩餘價值,畢竟,不能讓這個籌碼到2016年成為一張廢紙。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