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誠信社會
我們應該正視一個社會現實:目前我國人際關系的質量不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以官為本,權權交易,官官相護,建立權變關系;二是以錢為本,權錢交易,物欲橫流,建立欲壑關系;三是以己為本,毫不利人,專門利己,建立利己關系;四是以用為本,實用主義,互奪互利,建立利用關系;五是以飾為本,喬裝打扮,一面陰陽,建立猜忌關系。要提高人的質量關系,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建立誠信社會,加強法制社會建設進程,依法規範市場秩序,人際關系質量關乎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光大的問題,全黨全民都應該高度重視。
2001年2月4日在玉溪市與同事交談
改革者是民族的脊梁
體制興邦,人才強國。縱觀世界和中國歷史,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不是階級鬥争,而是體制和制度變遷。實現制度變遷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種的,一種是改革方式,一種是武裝鬥争方式,這兩種方式的組織和運用都是由改革者來承擔的,歷史上的改革者都是民族的脊梁。世界上的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共和制裡面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總統制度、總理制度等都為國家的興盛和人民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樣的疆土,同樣的生產力要素,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究其根本動因在於制度和體制。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民族振興,國家興盛,就在於體制創新。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就在於能否給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帶來富有活力的體制和機制。改革者的不幸是國家的災難,改革者的成功是民族的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者才是政治家。政治家才敢於冒政治風險,因為他崇尚真理,心裡裝著民族,裝著國家,裝著他人,就沒有裝著自己。
2004年12月16日學習中央領導對紅河州有關改革的批示
改革斷想
改革既是創新,又是回歸,是辯證的否定過程。
改革應堅持的原則:
人心至上,市場取向;
價值至上,民主取向;
發展至上,和諧取向;
改革成功應是人治、法治、文治的有機統一。人治是基礎,法治是關鍵,文治是核心。人治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精英團體的作用;法治是制度的設計與施行;文治是堅守人文精神和傳承品格。
改革者履職有三個階段:尊嚴階段、威嚴階段、戒嚴階段。靠知識、能力和品格獲得尊嚴,為實施改革做準備;靠威信和權力喚起大衆,推進改革;靠嚴格遵守和兌現改革承諾獲得改革成果並使之發揚光大。要選擇在威嚴階段實施重大改革舉措,在戒嚴階段維護好和諧的局面並鞏固成果,在尊嚴階段醞釀好改革思路。
2008年11月19日與《南方週末》記者交談
本文摘自《盛天下之理鑒世間之事》
《天鑒》是作者二十年的學習心得、生活體驗和履職感悟,涉獵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作者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基於實踐的探索和理論的思考,娓娓道出治國理政之道、養身正家之道、仁醫仁術之道。内蘊真、善、美,外顯情、理、志,充分表達了至真的認識、至善的行為和至美的追求,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激情、理性和意志力。何謂“天鑒”?乃“素心真履,天人共鑒;盛天下之理,鑒世間之事”之謂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所最尊崇的信條,在本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