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式經濟活動在其擴張過程中,經濟不會大起大落,只是在小幅度範圍内波動。當經濟繁榮時,人們普遍感到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企業盈利增加,市場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在人們可以接受和控制的範圍之内。當經濟處於蕭條時,人們雖會感到生活比較緊了,收入有所減少,但失業問題不太嚴重;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產品有所積極,部分企業倒閉,但這不是普遍現象,沒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比較劇烈式和緩和式經濟活動擴張圖,從長期上來看,兩種方式所帶來的經濟活動增長相差無幾,但在短期上,卻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在這裡,我們把劇烈式經濟活動擴張稱為非理性擴張,即它是人們非理性經濟活動的結果,繁榮時無比繁榮,蕭條時無比蕭條。經濟活動非理性擴張的後果我們已經知道,或是高度繁榮,或是極度蕭條,那麼,它導致通貨緊縮狀況的出現也就不用再多作解釋了。
我國經濟活動擴張機制中存在著非理性因素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沒有達到那種嚴重的程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讓我們看看下列事實:
(1)銀行非理性。銀行非理性主要表現在信貸的快速增長上。自2004年以來,銀行信貸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在2006-2008年經濟繁榮期,銀行信貸的增速更是一路高漲,在每年年初所劃定的15%的紅線,基本上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無論央行如何的"窗口指導、三令五申",似乎也無濟於事,"雷池"還是被逾越了半步。以2006年和2007年一、二、三季度為例, 2006年國内商業銀行人民幣新增貸款增長30657億元,同比增長15.75%,M2增長17%;2007年的第一季度,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新增貸款就達到1.42萬億元,掀起國内商業銀行信貸快速增長的高潮;2007年的第二季度新增貸款達到2.5萬億元,2007年的第三季度達到3.36萬億元,到2007年10月更是達到3.5萬億元,同比增長17.69%,M2增長18.5%。盡管當時的經濟形勢要好於任何時候,銀行作為國家的金融支柱,似乎根本沒考慮到經濟可能會在以後出現下滑的風險。
本文摘自《通貨緊縮下老百姓的生存法則》
經濟危機繼續蔓延,通貨緊縮初露端倪我們的錢越來越值錢了,但我們掙錢卻越來越難了為什麼能夠買到便宜的東西是件危險的事? 通貨緊縮下如何理財?如何生財?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隨著金融危機在中國的擴散與蔓延,我們進入了經濟週期的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物價不再持續上漲,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結束了之前的瘋漲狀態;工作不再那麼好找,之前部分經濟學家所預測的中國勞動力人口將在2009年進入短缺時代沒有成為現實,而是失業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困難;居民的收入進入到了緩慢增長階段,很多單位不再給員工加薪,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