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中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在世界上只排在第五十三位,資源約束決定了中國必須走一條節約型發展的道路,但事實上中國的資源利用效率卻非常低。如2005年中國的GDP只占全世界總量的5.5%,但卻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粗鋼的32%、氧化鋁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和化肥的30%。也就是說,中國占用世界1/3以上的資源只產出了1/20的產值。此外,中國能源消耗量極大,單位產值能耗非常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2.4倍,是印度的1.65倍、美國的2.1倍、日本的4.43倍、德國的4.97倍。
與此同時,中國的工業污染排放量卻是發達國家的10 倍!中國的環境污染情況十分嚴重,許多地方已經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這種損失甚至超過了經濟增加值,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已經被污染損失抵消掉了。
種種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在發展道路上已陷入一個近乎於“進退維谷”的困局,不往前走是不行的。因為依照中國目前的國情,制造業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仍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不發展制造業,無法解決中國國内的實際問題;但向前走,按目前的情況,中國又面臨著一種“四面楚歌”的風險,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競争激烈,高端技術與高端設備稀缺,主要依賴進口。長此下去,中國仍然只是為歐美國家做一些打工的“保姆”工作,隨著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中國會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乃至無法自拔,陷入像拉美國家曾經經歷的境地。
中國制造業走到了一個困局之中,這盤棋還要繼續走下去,但必須要找到一個全局的“手筋”所在,建立做活的眼位,進而讓整局棋都活起來,這需要等待機會,或許是百年一遇的機會。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