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開始把產業鍊中的生產制造環節向外轉移,此時東亞的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得益於它們穩定的政治環境、便宜的勞動力資源、寬松的市場制度等因素,成為繼日本之後國際上新的制造業承接地。但這些國家和地區畢竟地域狹小、資源也相對稀少,無法完全承擔起承接轉移的責任。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世界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平台來承接大規模的制造業國際化轉移。
70年代末的中國,就是這時搭上這趟國際化產業轉移列車的。中國在實施改革開放後,國内局勢逐步穩定下來,各種有效的制度政策也相繼出台。站在國際視野來看,此時的中國有著廣闊的土地、低成本的勞動力、超大規模的市場和穩定的政治環境,發展制造業所需的各種要素條件一應俱全,是一塊承接制造業轉移的理想沃土。於是,衆多的跨國公司紛紛漂洋過海,開始搶灘這塊制造業的“新大陸”。中國也充分把握住了這一機遇,大力引進國外的資金、設備和技術,用了3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一個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3. 光榮與夢想
中國制造業在30年的時間裡到底發生多麼大的變化,可以用浙江義烏小商品城的“前世”與“今生”做一個對比:
30年前的義烏,是一個僅有一條街的小縣城,整個工商業市場處於“荒漠化”狀態。而現在,在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中,各類商品覆蓋43個行業、1900個大類、40萬個品種。有這樣一個比喻可以說明問題:假如一個人在義烏市場的每個商位前站3分鐘,每天參觀8小時,那麼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才能走遍整個義烏市場。義烏的工業企業就有25 000家,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都離不開一個“小”字,比如首飾、襪子、拉鍊等,僅襪廠就有1700家,生產的襪子已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1/3。此外還有拉鍊企業400多家,飾品制造企業2000多家等等。
30年前的義烏,滿大街清一色都是中國人,看不到一個外國人的身影。而如今的義烏,被人們比喻成了“萬國城”。這裡常會看到不同膚色、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們在市場上穿梭,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英文、阿拉伯文、日文等各式惹人註目的外文招牌。在這個只有68萬人的縣級市中,有來自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0名外商長年活躍在這裡,正是他們把義烏的商品帶到世界各地。根據中央電視台記者的採訪報道,這裡的外國商人在和他們本國同行交流心得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希望成為百萬富翁嗎,那麼好,到中國的義烏來吧,你的夢想會實現。”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