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的玩具具有如此大的生產規模,在世界玩具出口市場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但讓人驚訝的是,中國在世界玩具產業鍊中竟然處於毫無主動權的位置:中國企業出口到歐美市場中的玩具,絕大部分都是由“美泰”這樣的美國企業銷售,產品打的也都是國外品牌的旗號,中國玩具既無自主品牌,也無自己的技術標準,中國企業只是負責加工生產,出口金額雖然不小,但出口收益卻僅限於微薄的加工費用。
張樹鴻的佛山利達玩具廠,長期以來就是完全按照美泰公司的要求進行玩具的代工生產,如果此次不是美泰公司在事中公佈出這批玩具的廠家名字,沒有一個美國人會知道,自己購買的玩具是由一家叫“佛山利達玩具廠”的企業所生產。利達玩具廠所出口的產品,其所有的技術要求也全部是由美泰公司規定。正因為如此,這批玩具所出現的“油漆鉛超標”和“磁鐵易被孩童吞食”等問題,美國公司最後才不得已承認是自己的責任,“沒好意思”推給中方的利達,因為利達完全是按照美泰的玩具設計要求生產的。
“美泰召回風波”讓人們豁然明白:佛山利達玩具廠遭遇的事件,其實是中國玩具產業多年存在的隐憂,這種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只不過是落在了利達玩具廠頭上而已。陷入困局的不止是張樹鴻和他的玩具廠,而是整個的中國玩具制造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產國,但如果企業出口的產品既沒有自主的品牌,也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定價權與技術標準完全掌握在別國企業的手中,這種奇特的狀況下,不出問題才是有問題的。中國玩具產業的“脖子”,其實已完全卡在像美泰這樣的外方企業的手中,中方與外方之間,完全是一種“刀俎”與“魚肉”的關系,中國企業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生死存活全在外方手中。
再推而廣之,也非獨有中國的玩具企業才陷入這樣的困局,玩具業只是中國制造業中的一個極其普通的代表而已。實際上,中國制造業在大踏步向前發展的同時,已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個艱險的困局,而且所面臨的困境比中國玩具業的遭遇更大、更深。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