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面前,世界把目光聚焦給了中國以及中國的貨幣--人民幣。世界對中國的信心指數和實力的認同,也支撐著人民幣開始世界的旅行,成為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戰略儲備貨幣。
無疑,人民幣的版圖正在擴張。
事實上,人民幣在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一直都在流通。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開展,人民幣已經在事實上成為部分地區的交易貨幣。中國人民銀行也承認,在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和尼泊爾等週邊國家,人民幣已經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國家外匯管理局曾估算,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規模超過300億元。
從世界來看,大國也需要強幣。美國有美元,日本有日元,歐洲有歐元。我們中國也期待人民幣成為全球的硬通貨。
因此,從目前來看,人民幣的背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廣、GDP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位置日益重要的大中華經濟體。人民幣的崛起,必然會連帶行銷漢語、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甚至變成中華文明的24小時廣告。
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為世界貨幣,是國家強盛的標志。
大凡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為世界貨幣,首先必須具有世界貨幣的價值。參與角逐多元化主流世界貨幣的國家或經濟體需要具備什麼入門資格呢?要則至少有三:
(1) 一個幣值穩定的政策環境;
(2) 一個現代化的開放型金融體系,維持貨幣流通和支付職能的有效發揮;
(3) 要求存在規模足夠龐大、流動性足夠充分、成長性足夠良好的資本市場體系,可以滿足各國央行和全球資產組合投資者對所持資產保值、增值和變現的需求。
從圖1-2來看,美元的比重從1975年後開始逐步下降。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前蘇聯及東歐各國組成的經互會(CEMA)突然解體,相關國家由盧佈體系轉向美元體系,美元的比重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德國馬克的比重也在穩步提高,盡管當時德國央行特別反對其貨幣的國際化。到今天為止,美元在各國央行持有貨幣中的比重約為65%。
我們發現,一國貨幣在各央行中的比重大小,第一個決定因素取決於該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第二個決定因素是該貨幣平均的升值比重(我們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為基準),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是該貨幣的匯率波動程度。當然,貨幣發行國的資產市場規模、經濟開放度也呈現出比較重要的影響。
本文摘自《世界經濟權力交接的新進程》
這是一場空前全球性金融危機,其不利效應如同多米諾骨牌接踵而來,全球目光聚焦於紐約那條著名的街——華爾街。本書像一幅幅素描、一段段寫實記錄片,把危機中的“風雲人物”和五大投行的所作作為完整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是一篇華爾街次貸危機的全紀錄,以其身臨其境的故事解說,將我們帶到了事件的現場,見證華爾街在過去年代累積的冷酷與貪婪、傲慢與偏見、自私與堕落、陰謀與猙獰。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世界經濟實際是在一系列寡頭國家間進行著權力傳遞,這裡沒有“不死鳥”的傳奇故事。然而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卻意味著一個世界統治模式的終結。此後,多極世界將取代寡頭國家。 本書分析了這次華爾街危機對世界與中國和平發展的影響,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美國金融體系和操作模式。對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如何抓住危機中的機會穩步發展綜合國力,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在這場危機中給我們註入更多的冷靜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