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世界還是窮人占大多數?這個世界窮人永遠占大多數,並不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變成小富的機會,而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貫徹始終執行定期投資計劃,投資到一半的時候,可能會受到身邊朋輩的影響,買了一輛名貴的房車,或在房價創出新高即將向下時,為了凸顯自己的尊貴身份,換了新房子。
另外,也有一些人,年輕的時候生活奢華,等到人到中年,才開始建立財富。以每年投資回報率15%計算,每遲五年起步,你便得每月多花一倍的儲蓄,以達到相同的退休金目標。如果你的退休投資計劃由25歲延遲到35歲,要在65歲得到一億元的退休金,你的每月投資,必須由原來的3200元,急增至12800元;若維持每月投資3200元的習慣,你的退休金將縮水剩1/4。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一些突發的事故,令我們的生活開支失去預算,或者是一時的失業,令我們被迫暫停投資計劃,令我們無法如期達成人生要達至變成億萬富翁的人生目標,關鍵在於讓利潤滾存。要在股市中賺一點零用錢,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麼困難。我們不需要具備百發百中的預測未來能力,只須在每100次的投資中有51次能夠獲利(假設每次盈虧的金額一樣)已經足夠。當然,如果大家每次賺錢都是“賺顆糖”,但虧本就“虧間廠”,那當然不行。傳統投資智慧教我們要“讓利潤滾存”,
如果我們能夠在賺錢的項目中有數以倍計的盈利,而在損失的項目中損失輕微,則我們的投資成功率即使低於一半,我們的整體回報仍然是正數。
股票投資可說風險很大,與做生意無異,同樣面對公司倒閉的潛在危機,同時投資者一般只能占有公司的極少數股權,在公司中幾乎完全沒有決定權,因此除了面對公司本身的業務風險外,小股東也面對可能被管理層(如美國早幾年掀起的誇大公司賬目事件)或被大股東欺淩的危險。香港的上市公司管理層通常都是公司的大股東,“以大欺小”的事例屢見不鮮,證監會早幾年竟然荒謬地聲明,對於大部分利用法例漏洞的欺淩股東事件,他們也愛莫能助。事件遭到傳媒及市場人士的猛烈批評,但是看過當年任證監會主席的沈聯濤先生坦白得可愛的聲明後,我反而對他的為人頗有好感,只是覺得以他的身份發表上述聲明並不恰當而已。
讓利潤滾存目標。當然,我們可能見到更多的例子,是投資者貪圖僥幸,希望富貴險中求,只要一兩次的嚴重投資失誤,便很容易將辛苦得來的財富,付之一炬。敝公司的客戶是一班知識水平頗高也很懂得為自己將來打算的投資者,但是即使精明如他們,也偶然會對短線獲利機會特別雀躍,有時當我推薦了幾只細價股表現不錯,隨即便有人問:有沒有多三五只推薦股份,預期將有類似的表現?此乃人的天性,偶一為之,應該原諒自己。但是如果將自己的畢生財富都用來投機,卻是對自己及家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雖然如此,長線而言,股票仍然是最佳的資產增值工具。試想想,一只股票無論如何差,其股價跌光也不過是“零”,但它的升值潛力卻是無限大。一項優質的投資,可以為投資者帶來數以百倍計的增值潛力。
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言,社會上很多百億富豪,幾乎無一不是透過借助OPM(別人的錢)─銀行也好、債權人也好,或者是股東的錢也好─利用回報的槓桿效應,達到極速致富的目的。
而我的投資方法十分簡單,喚為催化劑投資法。這是我重要的投資理念,主要分兩大類別:研究長線盈利推動股價的催化劑,喚作主題催化劑投資法;至於專註分析短線事件對股票價格推動作用的,則為事件催化劑投資法。接下來我會在本書中作詳細解釋。
本文摘自《催化劑投資法》
香港著名基金經理林少陽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結合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多年歷練,融會演化出“催化劑投資法”,以長中短投資角度,應對當前大型區間波動,選中如“騰訊”般的倍升股。維持穩定的收益率,從25歲開始每個月投資3200元,40年後你就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