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邊所說,時間和空間是相互獨立的,但當狹義相對論引入四維時空觀之後,時間和空間居然是一回事,可以互相轉換。質量和能量是相互獨立的,但在狹義相對論裡質量和能量居然是一回事,可以互相轉換,而且有數學公式。時空和質能又是兩組相互獨立的概念,然後在廣義相對論裡,時空和質能居然也是一回事,同樣具化為偉大的數學方程式。這就是思維和世界觀的力量。
比如我們知道,粒子是在空間上確定的點,而波是分佈在一定區域内的能量,按照非黑即白的觀點,波和粒子是兩回事,一個東西如果是粒子就不可能是波,如果是波就不可能是粒子。那光(電子)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科學界為此展開了一場持續300年之久的“波粒戰”。
1927年,玻爾提出了互補原理,他認為波和粒子在同一維度是相互對立的,但它們在更高的維度上統一在一起。
基本粒子的總體特性包含兩種可能形態:粒子和波。基本粒子呈現為何種屬性,取決於我們的測量。當我們測量波的時候,粒子的屬性消失;當我們測量粒子的時候,波的屬性消失。這叫“波粒二象性”。
本文摘自《思維的起點,商業的引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