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複一日地走上街頭,為陌生人拍照,與他們交談——盡管沒受過專業訓練,佈蘭登·斯坦頓憑借恒心和親和力描繪出紐約人的群像,也讓自己名聲鵲起。
佈蘭登·斯坦頓每天都要這樣度過幾個小時:走到一些完全陌生的人面前,請求他們允許他拍照,並且回答一些或許能讓奧普拉·溫弗瑞臉紅的私密問題。
一個禮拜二,在紐約皇後區東村,29歲的喬納森·昆明斯正往一家餐館裡搬運啤酒,斯坦頓靠上前去,得到允許後為前者拍了一張照片,然後發問:“你人生中最難過的時刻是什麼?”大概是覺得來者挺面善,昆明斯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
“我最難過的時候啊,就是在拉斯維加斯和別人打架而被捕那回啦。”
斯坦頓的攝影技術一般,但憑借毅力和友善,還是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臉譜”網、微博和“紐約人”網站(HumansOfNewYork.com)上定期上傳照片和訪談記錄,3年内累積了100多萬粉絲。
現在,他把數百張照片和採訪記錄編成了同名書籍,造就了又一個奇迹:該書上架才一週,就躍居《紐約時報》精裝非小說類暢銷書榜榜首。2015年4月份,由重慶出版社引進的《人在紐約》中英文對照版將上市。
29歲的斯坦頓來自亞特蘭大,沒有受過任何新聞傳播方面的培訓。他這輩子擁有過兩部相機,但從來沒學會怎樣正確使用它們。2010年搬到紐約時,他剛被芝加哥一家期券交易公司解雇,在這舉目無親的城市裡,他決定實現一直以來的抱負:每天拍10000人的照片,描繪他們在紐約所處的位置,制作某種意義上的城市人文地圖。隨著時間推移,他調整了工作方向,開始採訪拍照對象,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奮鬥、失望與希望。
“最開始確實有點洩氣,每當對方說‘不’,我都特別失落。”斯坦頓坦言。他的恒心漸漸吸引了關註者,在他的網站上熱情留言的多數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當發現在“臉譜”已有超過20萬追隨者,斯坦頓覺得該把拍到的照片收進一本書裡了。只有麥克米倫集團旗下的聖馬丁出版社願意將這本特殊的著作出版。責編雅妮芙·索哈表示:“斯坦頓有與陌生人建立聯系的罕見天賦,此書不僅靠照片吸引人,故事同樣有趣。這跟他與別人打成一片的能力突出有關,並且,他擅長傳達出每個人作為個體的不同之處。”
11月早些時候,亞馬遜網站將收錄有400個人的照片的《紐約人》評為今年10月的“月最佳圖書”。《出版者週刊》的一篇評論則提到:“《紐約人》中沒有評判,只是觀察——在很多例子中是懷著尊敬的心去觀察,讀起來足夠勵志,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視覺體驗。”
那個禮拜二早晨,斯坦頓在皇後區東村的人行道上尋找素材。他在紐約的每個行政區都留下了足迹,但更偏重於曼哈頓,因為那兒人流最密,街頭生活也最豐富。他喜歡戴一頂棒球帽,把帽舌拉向背後,穿一件灰色連帽衫,腳下是新百倫休閑鞋,盡量讓自己看起來隨意些。需要跟陌生人交談或為其拍照時,他往往會蹲下來,或直接坐在人行道上。他解釋說:“這麼做,都是為了盡可能讓我看起來沒有威脅,我降低嗓音,放低身段。”
這個禮拜二,斯坦頓的第一個拍照和採訪對象是魯本·羅拉——一名坐在酒吧外、腳邊放著四大瓶洗潔精的43歲維修工。魯本爽快地同意拍照,跟斯坦頓聊起他之前的生活,說自己當年在多米尼加打棒球,如果不是因為一次交通事故,沒準現在還是運動健將。羅拉撸起褲腳,向斯坦頓展示小腿肚上的傷疤。“那次事故毀了我的生活。”他說。
稍後,斯坦頓碰上了60歲的服飾經銷商伊格納西奧·奎勒斯,正在遛狗的奎勒斯跟斯坦頓談了幾分種,回憶了一位老朋友的死,以及自己的事業的波折。
本文摘自《人在紐約》
《人在紐約》一書是基於一個擁有超過百萬忠實粉絲的博客制作而成的。作者佈蘭登·斯坦頓於2010年夏天開始幾乎每天行走、拍攝於紐約街頭,匯集了上萬張照片,從中精選了四百餘張,成為本書。那些來自於被拍攝對象未加修飾的言語,反映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它使照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紐約人的幽默,坦誠和人性,也在一張張照片中展現無遺。它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紐約這個城市的精神,成為紐約精神最精湛的代表。樸實的畫面,簡單的語言,卻有瞬間擊中人心的力量。一幅照片、一段對話,就是一個完整而生動的故事,帶給人深思與感動。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有話題性、有時尚元素、有可讀性、傳遞人生正能量的作品,可謂紐約版的“看見”,看見芸芸衆生世間百態,承載人類共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