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文德拉過去的經歷、他的家族傳統、他父母的經驗教訓,對於他實現理想不能提供任何經驗。在大部分國家,在多數時候,代溝正在縮小。一個人可能會脫離父母,追尋不同的職業,或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家吃飯的風俗是一樣的,用手、刀叉或者筷子。你們都開車,只不過換一種車型。你們都穿衣服,只是裁剪的樣式不同——褲子、襯衫和裙子,或者長衫和紗麗。你建構了自己的身份,或者造人的神話幫你建構了身份,並不是那個身份的每個組成部分都需要重新創造。但是有用的過去對於拉文德拉來說堪稱奢侈,他想實現的所有目標都必須仔細地從別人身上學習。所以走進旅行社的顧客認為自己只是來聽他們推介,沒想到自己在拉文德拉眼中其實是某種特徵的樣闆。拉文德拉先是個人類學家,然後是個演員,總是先觀察再模仿。
有一天,他正和一個同事坐著喝茶休息,一輛高檔轎車突然開進了停車場。一名中年男子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下了車。“他們是那麼時尚,那麼帥氣。”拉文德拉回憶說,“他們的車太好了。他們戴著昂貴的風鏡,四個人都戴著。我見到了那一家人,天哪,他們看起來是那麼有錢。我顧不上喝茶了,只是緊緊盯著他們。”這家人觸發了他心中的一個幻想;成為他們會是什麼感覺?他心中快速閃過一些景象:“我正要去高檔酒店。我從車裡出來,我戴著大太陽鏡,我帶著太太和兒子,還有我的家人。一個服務生出來了,他拿過我的鑰匙,他幫我泊車……”幸運的是,公司派拉文德拉來接待這個家庭。他花了一個半小時向他們推介,他們很動心,購買了這個套餐。推介結束後,中年男人被拉文德拉的舉止所打動,
對他說:“你那麼聰明,在這裡幹太浪費了。”說完將一張名片從桌子對面滑過來。
但是拉文德拉說他從沒給這個人打過電話,這是他在反複觀察和研究後決定的。他看出那些來客都有個基本的成功模式:他們的成功是因為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而活。沒人會沖著他們大喊大叫,就像卡車司機沖著拉文德拉的父親大叫或者地主沖著他母親大叫;沒人會告訴他們什麼時候才輪到他們吃飯。他們不僅擁有讓比瓦普爾男孩豔羨的金錢,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他們是企業家,”拉文德拉說,“正是‘企業家’這個詞真正打動了我。只有自己擁有某個東西,你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你才能真正超越別人,而那才能真正給你帶來幸福。”
這種控制思想引起了我的興趣,他是怎麼看待印度如此盛行的命運思想的?“新一代人不那麼信命。”他說,“他們漸漸明白富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辛勤工作,而不是因為命中註定。”
“在印度,”他接著說,“很多人信神,他們會這麼想:‘如果我命中註定要發生什麼事情,那就順其自然吧。’他們並不主動去改變,但是現在新的一代人正在改變。孟買、浦那和其他大城市的人們,像我這樣更註重生活技能和實際目標的人們,並不依靠命運。他們規劃自己的生活,他們有目標要去實現。如果我規劃得合理、實施得到位,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他也摒棄了因果報應思想,也就是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因為前世行善或作惡的結果。“很多印度人相信輪回轉世,但是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機會。”他說,“你必須盡力拼搏。”他說舊宗教的“偏見”和“錯誤信仰”正在瓦解:“現在我們相信進步和結果,為了取得進步和結果,唯一需要的就是勤奮工作,而不是其他的辦法,那些都是迷信的東西。”
各種思想奇怪地混雜在一起。進步、結果、作為商業語言的機會和馬克思主義對宗教陰暗面的批評混在一起,時不時還冒出美國自助文化的詞匯。他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卡内基的《人性的弱點》,書中描繪了作者在密蘇裡州貧困的童年,他一度想過自殺,後來發現自己有公共演說的才能。“迄今為止,這本書我讀了28 遍。”他說,“每當我感到緊張或沮喪時,我就會打開這本書。”
2004 年旅行社關門,拉文德拉決心回尤裡德去做那裡的卡内基,開辦自己的課外學校。他開辦了輪滑培訓班和一個活動管理公司,但他的工作重點是一家英語口語學校,這家學校成了尤裡德躍躍欲試的學生們通往外界的港口。學校提供為期45 天、90 個小時的課程,學費僅收1 000 盧比,在孟買只是一頓大餐的價錢。剛開始報名的學生不多;後來陸續有人來學習,不久拉文德拉無可非議地成了尤裡德最重要和最出名的年輕人。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