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性課上,拉文德拉的授課風格是我在印度從沒見到過的。他是個民主開明的教師,也很風趣,只是簡單地管理而不是霸道地統治。如果某個學生鼓足勇氣大聲回答問題,他會讓全班同學為他鼓掌。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完全是從自助書籍裡搬來的辦法:授權、回饋、激勵、施行。他不是智慧的大師,高高在上地往下散播智慧的珠玑妙語,而正是那些死闆的授課方式限制了印度的學習。
拉文德拉的使命似乎是將學生從他們自己身體中拉出來。他號召他們參與、嘗試造句,並大聲說出來。一個女孩把他叫到自己桌旁,先把自己的答案悄悄地告訴他,這樣就不至於出醜。他教給大家一個首字母簡稱:JAM 。他告訴全班同學這個簡稱的意思是“稍等一會兒”(just a minute),並說這是一個常見的英語表達方式,雖然我聞所未聞。然後他複習肯定句、疑問句和感歎句的區別:肯定句是基礎句式,就好像沒有小茴香的米飯,平平淡淡;感歎句是他頭一次在孟買看到大海時沖口而出的那句話:“哇!”僅僅是說出“孟買”這個詞,一個人就可以感覺到自己有多大價值,而孟買在他學生的心目中還是一個夢想。
生活技能拓展課是針對大學生的,在課堂上,他將自己善於鼓舞人心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們都快20 歲了,男孩臉上都有了稀疏的黑絨毛。“社會下層和上層之間總有差距。”他說。而到達社會上層需要三件東西:知識、態度和技能。拉文德拉在這個課上教授的是工商管理碩士的簡單内容,但是經過他自己的吸收改造,這些内容也運用於學生的個性塑造上。
今天的課程是態勢分析法(SWOT),這是全世界的企業高管們評價一個公司在競争行業中的優勢、弱勢、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但這是在尤裡德,態勢分析法也成了殘酷塑造自我的一部分。“態勢分析法是評價自我的一種方法。”當拉文德拉提問態勢分析法的概念時,一個十幾歲的瘦高個兒男孩站起來回答道。綜合這次和以前參觀印度課外學校的經歷,我感覺整個這一代人是在接受培訓而不是在接受教育,他們學的一整套觀念無處運用。他們對工業、藝術、歷史、文學、科學一無所知,將來有一天他們掌握的知識至多也就是自立自強的觀念。
那天晚上,我和拉文德拉開車到那格浦爾,第二天早晨我要乘飛機離開。我們在車上說著話,但我感覺對他的話已經多少有點厭倦了。他完全沉迷於成就,這讓我感到厭煩。正當這些想法在我心裡翻湧的時候,他打破了沉默,問道:“先生,您對我有什麼建議?”
這是在要求我給出反饋:一個外來的做法簡單粗暴地插入到這個環境中。我想了一會兒,我想到這些快速膨脹的抱負中體現的狹隘性。我對尤裡德的第一印象是抱負、能量和自我塑造:那種我從自己的美國經歷中體會到的不安分。這是充滿希望的,和落後的生活方式相沖突,而正是因為落後的生活方式如此根深蒂固,所以只有那些目標性很強的人才能獲得解脫。拉文德拉沒錢去學習不實用的英語,沒時間去理解他所愛的女人,沒有金錢和時間去度假,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簡單實用的自助書以外的書籍。
但是現在有成千上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印度人正接受這種方法,並將其作為生活的重心。他們在解放印度,改變那些在我看來最不可饒恕的社會現象。但是我想知道,當他們的力量大到足以改變這個國家根本特徵的時候,他們締造出的國家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忠實於家庭,卻與更大範圍的印度傳統失去聯系。現在,印度的過去很少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那只不過是一套家庭禮節,不過是做做樣子的儀式。他們滿腦子都是態勢分析法、贏得朋友和影響別人的方法以及印度式的英語會話,而不是阿育王的寬容、卡比爾的詩歌和泰戈爾的世界主義。他們常去的書店裡最受歡迎的書一般都是回答“怎麼辦”的方法問題,而不是“為什麼”的原因問題。他們都在前進但並不反思,脫離歷史地編織自己。我猜想在摒棄了印度傳統中所有糟粕的同時,他們是否也丢棄了很多精華部分。
坐在車裡,這麼多看法在我心裡此起彼伏,我仔細思考著拉文德拉的問題。我琢磨著是直率坦白地告訴他,還是圓滑老練地表示贊許。我知道他依賴我的建議,他會認真對待,而且也許只有我才會告訴他這些東西,所以我選擇了坦誠。我告訴他我的建議是生活要全面發展、追求興趣而不是只屬於自己的成功,要謙卑,要留些時間交朋友、陪家人和談戀愛。
在我說這些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了這些話在他看來多麼空洞和不合時宜,隨後的沉默和不解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我的生活經歷中,愛、休閑和廣泛閱讀以及全面發展的心靈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奢侈享受卻不是。但是在拉文德拉的生活背景中,生活的重心是讓自己表現出完整的人的價值,是不去聽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而是聽自己内心的聲音,那些聲音先是低低的耳語,在有了自我實現的證據?,音量也跟著升高。放棄中心目標、追求更開闊視野?這種生活對拉文德拉來說太奢侈了。因為一旦這樣,他逃離的那個落後的世界會張開雙臂歡迎他回來。
離開尤裡德幾天後,我收到拉文德拉發來的短信:
不好了!蘇尼塔拒絕了我的愛。她父母將她許配給了別人,他們已經訂婚了。我覺得她不願意,但是左右不了家裡人的意思。
原來她那次出城就是去訂婚。她在車裡背著拉文德拉跟我說話,也許是在作最後一次絕望的嘗試。她給過他機會,現在她走了,現在甚至連話都不跟他說。他整天求我給她打電話,這個主意似乎並不怎麼高明。但是他說自己難過得快活不下去了,需要我幫幫他。於是我給蘇尼塔打了電話,她的回答只有5 個字,再清楚不過了。
“我更愛家人。”她簡單地答道。
他們通過我轉達的話比兩個人面對面說的還多,他們還不知疲倦地按鍵發短信,說出了當面不敢說的話。
“你是那種讓人難忘的朋友。”她曾給他發過這麼一條短信。
“我非常想你。”他回複說。
這在尤裡德是普遍現象,不僅是他們兩個,也不僅是那些暗中彼此愛慕的人們。拉文德拉給我看他存在電腦裡的幾千條短信,有發出去的也有收到的。它們似乎都是些借來的感情,包括過時的諺語、自編的格言、引用的名人名言,雖然他們對這些名人了解很少,比如亞伯拉罕R26;林肯。拉文德拉和他的朋友們都快30 歲了,這些信息則似乎出自多愁善感的少年之手: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