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7-23
98年10月見到(金融煉金術)一書,它已將資本的循環過程完善為反射,並具體提出和應用“繁榮與崩解”模式。這是索羅斯的操作思想精華所在,我們對之研讀到99年三月14日,才發現他後期操作模型---邊緣。他60年代(意識的重擔)中的分析方法,後應用在經濟界,發展升華成“反射”。87年(金融煉金術)中正式提出並系統闡述,再以臨場實驗加以演示如何應用.過程中因嚴格的記錄與長考而解開了另外一些疑問(反射之繁崩模型無法解構的)----建立了初步得邊緣模型。該模型構成了二段臨場實驗後對信用循環的再讨論(即82年問題),並不完全,作者隐約意識到其指導意義,故稍加記錄,幾乎為譯者忽略。
作者有種將相關事物理論化及可評論化的學者偏頗,以其敏銳的眼光,震撼了整個世界,這種成功基於其他操作者的理論缺失,而以其後期行為來看,指導模型極可能即是邊緣模型的升級版。資本的虛構、欺騙、掠奪的特質中,掠奪的手法已被演繹成“神話”。
作者在實踐反射的過程中,曾系統的研究過信用與管制,驚詫地發現信用循環已在82年出現質變:信用擴張已停止,信用萎縮卻被人為地停頓,從而現出一片原始森林(即82年問題)。
在總結歷次金融危機與改革時發現:“轉折點不是朝向相反方向的發展起點,危機平息後,處理危機的決心也消退了”。
“我們所生存的金融制度,傾向於邁向深淵的邊緣,然後消退,每當瀕臨經濟衰退,然後在未蓄積實質力量的情況下反彈,這種行為也可稱為自我破壞的預言”,災難威脅時湊在一起,危險消失後,各行其是,此即“深淵現象的核心”。這種機能唯在崩解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後果時才發揮功能,此即其82年開始運作的理由。有時在頂點前發揮效用。如外匯制度與千載難逢大多頭行情”。有時在頂點後,如國際債務危機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其結果理論上我們可以不停地朝向邊緣的邊緣,但既然沒有任何事情永遠不變,我們終究會脫困,如以外導致制度瓦解,或能修正一切過度且不再走向深淵。跌跌撞撞通過一連串危機時,許多過度都被修正了。銀行的風險水準不如82年,債務國出現了許多架構上的改變,29年式的榮景也早夭了。另一方面,金融資產的累積速度超越“實質財富的速度。”
相對‘繁崩’而言,此模型比較不具有預測能力,‘繁崩’能顯示事件的發展方向和序列,邊緣則無法做到。但頂點未必會先行於趨勢反轉,此模型仍具有解釋的能力。三大總是中,最終結果無法回答,但下一個深淵是什麼,則有更明確的答案,正確地回答可將投機行為由隨機漫步轉成獲利的動作;不斷地邁向相同的深淵邊緣,而不致於經歷新局面定性的趨勢反轉,此即該模型特徵”。
歸納到此,已大體建立該模型,其實用性要比繁崩高很多,有利於解決較複雜情態及測試自己所處的歷史位置和狀態。
(1)在頂點前發揮效用,引發小規模地震,轉嫁風險,使風險表現為台風眼的那種平靜,手段是抵押品與信用,從而降低整個系統的風險等待脫困,並維持循環,循環則使複生成為可能;(2)“頂點未必先行於趨勢反轉”結合(1)可延伸出頂點不受傷,從而保全了整個體系(3)“可將投機行為,由隨機漫步成獲得的動作”(發國難則),其手法類似朱元平璋之收豬法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特點為縱橫式的高級掠奪。(4)結合繁崩模型提供遠見。
整個模型將資本的無意識運作追求生存空間,轉化為資本體的靈魂操作,將自我修正變為主動修正,從而達到避險和保存的主要目的。資本主義因之進入後資本主義,將因此積累前所未有的財富,其背影是統一市場的實質出現。
站在這裡,我們擁有無數個未來究竟是那個,取決於所有因素的部必,我們所面對的只是機率,選擇與運氣,我們永不可能擁有完全的知識,現提不上完全的理解,完全的思考以及完全的反應,自然不會擁有南轅北轍反而成為必然。歷史是根本趨勢與偶然選擇的組合,是以偏頗充斥了過程,面對衆多的鏡子中的將來,你將隨機漫步。
整個歷史過程為觀察,思考,提議與信仰,實踐,懷疑,崩潰及信仰--觀察。一個完整的螺旋上升模式,曲線為,與敏榮與崩角曲線如出一轍。
每種理論的提出與得以實踐,都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如同固定匯率的瓦解,其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知識上的不完全理解,該體系“先是眼光,然後成為欣賞”,終陶醉為“豐饒的謬誤”,導致新的模型與理論的建立,偏頗則貫穿整個過程,先促進其進步又因進步而落伍,後者借鑒其為經驗繼續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樣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政治理論,還要有符合自身特色的經濟理論為望遠鏡。比較正確地預期將來,可以有選擇的餘地。
整個人類史實質是資本的自發運作(根本趨勢)與人類偏頗的隨機結合,構畫為張果老騎驢式的隨機漫步與根本趨勢互動。在秦的盛衰裡,韓非的權熱被實踐過度成為後繼者借鑒。
經濟的發展使思想界出現巨大的理論真空,張果老還有要奶本趨勢這只驢為之探路,我們比祖先高明的是自知為睜著眼的瞎子行走在充滿躁音的陌生徒懷了一份恐懼,以我們的偏頗指引大象。
從現在的經濟狀態來看,可以有這樣一種假設
即某一段時期内最大國民生產總值近同於人口總數懷平均每個公民所代表價值與流通率之積,每個人生存都必須一定量的商品,從而引發相當的供給,該供給的年價即平均公民價(S)。文化的交融,有激以資本增值的能力,能聲速提高S,表現為國力聚升。二戰後經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東亞騰飛,大體上可用該公式表達,東方封閉的文化内涵有利於良性循環的形成,使S及流通率加整自我增強,得以用十年、二十年走完別人的百年歷程。過程對外匯的要求並不甚高。直至遠小於N*S*流通率,前幾年東亞諸國正面臨類似局面,風險投資者出於類似原因估空泰铢。該公式稱之為複生公式或許更恰當。
在經濟上有兩種過程,前資本主義要從生產率上做文章,力圖把一錢掰成一萬塊,而今統一市場的出現為從流通率上下手提供了劇場得以進一步發展。
對流通率來說,如能在一小時内讓一塊錢流通無數遍即是最好。以前,當一塊錢收入進入流通時,一萬個參與者的評估,結果是作了牆式的截留者,使之歸零。在統一市場這裡,迅速的流通使參與者平薄如鏡,每一塊錢收入作為一點光被萬鏡反映而在前所未有的大封閉空間内進入無限循環,整個過程為魔幻式的高估。在前資本主義每進入這種狀態,因市場無法承受而每每崩解,而現在則否。在前資本主義及這以前,S實質基本計價單位是體力。今於,統一市場和全球一體化及網絡的出現使公民計價單位真正以智力為單位成可能。智力計價又使市場發展其面臨龐大的空間,遂自我增強,過程為良性循環,流通的極大提高使資本自我虛構的能力高度提升,從而使資本體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市場因之被無孔不入限擴大,從而在理論上降低了風險。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