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迹於危難之間(2)

2013-11-09 12:04:47

  在倫敦,皮博迪一直堅持他的美國出身,這能夠給他心理上帶來徵服式的快感。最初幾年,皮博迪如魚似水,靠承銷美國各州債券成為倫敦政客和銀行家的座上賓,不過,隨著蕭條的加重,拖欠利息的現象越來越多。到了所謂“饑餓的40 年代”,美國的一些州長幹脆聯合起來,公開聲稱不再支付利息和償還債務,令美國債券信譽大減,也給身在倫敦的皮博迪帶去無盡的煩惱。

  皮博迪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每當在倫敦街頭碰上美國債券持有者,他總是羞愧得無地自容。更讓他傷心的是,馬裡蘭州也加入賴賬隊伍,這個州超過半數的債券經皮博迪之手推銷到歐洲。為敦促債務,皮博迪盡辦法,甚至不惜铤而走險收買家鄉的官員,最終才得償所願。

  恐怕就連皮博迪也沒有想到,這些不受歡迎的債券成為他二次發迹的資本。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各州開始陸續支付利息,砸在皮博迪手中的貶值債券讓他大賺一筆。並且在加州淘金熱的刺激下,美國債券信譽得到恢複,重獲歐洲投資者青睞,這讓皮博迪個人名望迅速達到頂峰。

  1851 年7 月4 日,皮博迪在奧爾馬克大廳舉辦美國獨立日宴會,84 歲的威靈頓公爵應邀出席,倫敦政商兩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也悉數到場,給他帶去空前的名譽。皮博迪懂得如何利用政治來造勢,這個傳統被繼承者朱尼厄斯-摩根繼承並發揚光大,成為摩根家族崛起的隐性因素。

  在之後的歲月,皮博迪成為美國商人的榜樣。他經常帶領美國同胞遊倫敦,一週内宴請近百位美國人的傳言更是令其形象生輝。毫無疑問,這個相貌平平1 的美國老頭在向世人炫耀他的成功。但是在歷史學家挑剔的眼中,喬治-皮博迪從來都沒有走出吝啬鬼的陰影。某種程度上,他在人前如此倚老賣老、張揚高調,其實是在掩飾那股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

  每當孑然一人,皮博迪總會不由自主地顯露出謹小慎微的一面。他是一個工作狂,不停地積攢錢財。19 世紀50 年代,他積累了2 000 萬美元的財富。他曾對中國的絲綢貿易產生興趣,最終卻將錢存了起來,理由是:為了安全起見,“即使是我自己的錢,我也必須小心謹慎”。

  皮博迪的謹慎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為了等一輛一便士的出租車,這個年過50 的百萬富翁甘願在雨中哆嗦半個小時;他的年收入高達30 萬美元,花費卻不到百分之一,剩下的都存入私人賬戶;他曾命令助手將買午餐剩下的零錢積累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悉數上繳。

  自從朱尼厄斯-摩根入夥以後,喬治-皮博迪的壞脾氣有增無減,公司的生意也沒什麼起色,除了在19 世紀50 年代的鐵路熱中大賺,餘下的日子都算不上好時光。1857 年,受新一輪經濟危機影響,皮博迪公司一度傳出破產謠言,後來又因投資不善在多個項目上損失慘重。

  晚年的喬治-皮博迪似乎開竅,他瘋狂地進行慈善捐助,盡管他承認“多少年來含辛茹苦歷盡艱難,方積攢起這筆財富,要和這些錢分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還是十分慷慨地把萬貫家財散盡,甚至沒有留給他的合夥人朱尼厄斯-摩根任何贈與,J. S. 摩根公司可以說是自力更生。

  1869 年,一生小氣的喬治-皮博迪終於走完了人生路,他的遺體被運回美國安葬,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英國人為他在倫敦交易所後面樹立了一尊塑像。

  如今,當人們走到寸土寸金的倫敦金融區,恐怕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那個奠定摩根家族百年基業的“局外人”。

  皮博迪去世後,合夥人朱尼厄斯-摩根繼承了他在倫敦的衣缽,並為新生的J. S. 摩根公司註入嶄新的氣質。通過家族幾代人的努力,風格迥異的摩根財團悄然佈局,默默積蓄著能量。

  

本文摘自《華爾街23號》


   先有華爾街,後有紐約城,再有美利堅國。本書以摩根家族以其建立的摩根財團為線索,描繪出當今世界金融中心、美國華爾街的風雲歷程。
  近百年來,摩根財團像巨人一樣支配著整個金融世界。作為民間銀行家,它一手操作通用電氣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等商業巨頭的重組,甚至建立了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的雛形。作為摩根財團曾經最重要的掌舵人J.P.摩根,華爾街有句諺語: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組了一回。一百年來,有人稱贊他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毀他是貪婪的強盜大亨。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