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金融獵鷹——百富勤集團的崛起

2013-11-15 10:12:39

    百富勤國際主席杜輝廉(站立者)與總經理梁伯韬。
    百富勤國際創辦於1988年9月,當時註冊資本為3億元,創辦人杜輝廉(Philip Leigh Tose)和梁伯韬,曾分別出任萬國寶通國際行政正、副總裁,是香港投資銀行界赫赫有名的人物。1987年10月全球股災後,萬國寶通銀行調整策略,收縮在亞太區的業務,杜、梁等人遂萌去意,並邀得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合和實業董事總經理胡應湘以及他們以往熟悉的一批客戶註資,創辦了百富勤國際有限公司。
    被稱為“香大俠”的股壇怪傑
    ——泰盛發展主席香植球。
    百富勤的中文名寓意“百富唯勤”,切合中國傳統的勤奮致富思想,其英文名Peregrine則屬獵鷹一類,特性鬥志高昂,在空中盤旋、急轉、突襲,追求獵物,永不休止,可說名如其人。百富勤由杜輝廉出任董事局主席,梁伯韬出任董事總經理。杜、梁二人持有公司3成半股權,其餘股權由10多名股東合占,包括和記黃埔、中信國際、合和實業等。當時,梁伯韬曾雄心勃勃地表示:“我希望我們在10年内成為中國的高盛(Gold Sachs)、摩根士丹利(Margan Stanley)或美林(Merrill Lynch)。”
    百富勤國際總經理梁伯韬積極推動中資企業、國企公司上市。
    百富勤創辦後,遇到兩個迅速發展的良機。第一個就是成功收購老牌上市公司廣生行。廣生行創辦於1898年,是一家有百年悠久歷史的化妝品公司,其產品“雙妹唛”花露水,在香港家喻戶曉,暢銷中國内地及東南亞各國。廣生行於1941年在香港挂牌上市,是當時香港股市的藍籌股,素有“股霸”之稱。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廣生行轉向地產發展,逐步發展成為一家以收租為主的地產投資公司。1989年2月,長實主席李嘉誠應廣生行董事局的邀請,向廣生行提出全面收購建議,結果僅獲得82.2%股東接納(按規定須90%以上股東接納才能強制收購其餘股份),未能實現私有化目標。同年9月,百富勤在李嘉誠的支持下,運用“槓桿式收購”(Leveraged But out)原理,以3億資本額成功購入市值14億元的廣生行的控制權。〔6〕
    百富勤的第二個機會,是透過廣生行成功控制另一家上市公司泰盛發展。泰盛發展創辦於1972年,同年10月在香港上市,原是一家地產發展公司,20世紀70年代中期轉向證券投資,成為一家典型的華資證券公司。其創辦人香植球素以對股市預測準確聞名,人稱“股壇怪傑”。不過,20世紀80年代後期,受到1987年10月全球股災及1989年政治風波的沖擊,香植球萌生退意,這為百富勤國際的介入提供了良機。
    1990年2月,百富勤國際透過廣生行以4.78億元價格購入泰盛發展34.9%股權。同年5月,泰盛發展易名百富勤投資,並斥資2.6億元向百富勤國際購入兩家全資附屬公司——百富勤融資和百富勤證券,實際上是百富勤國際借殼上市。1991年4月,百富勤集團宣佈結構重組,從原來廣生行持有百富勤投資改組為由百富勤投資持有廣生行,前者以投資銀行及證券業務為主,後者則以地產業務為主,職責分明。
    百富勤重組後,即透過百富勤投資在香港的投資銀行、證券業大展宏圖。20世紀70年代初期,香港的證券及投資銀行業基本上由英資壟斷,當時匯豐的獲多利、怡和的怡富,以及寶源投資等鼎足而立。進入20世紀80年代,一些美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如美林入股新鴻基公司,萬國寶通透過附屬公司唯高達,開始在香港證券及投資銀行業大展拳腳。不過,20世紀90年代初期,部分外資投資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有所收縮,這為百富勤提供了發展空間。當時,華資財團的勢力在香港迅速擡頭,並活躍於收購、兼並、重組、集資及證券投資等領域。百富勤憑藉其與華資大亨們的密切關系,在香港市場迅速崛起。
    1992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視察廣東,内地的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百富勤及時把握機會,為中資公司和國有企業安排融資並推薦上市,掀起了紅籌股和H股在香港上市的熱潮。百富勤透過全資附屬公司百富勤融資,在短短數年内在香港投資銀行市場占據了相當大的比率,尤其是在安排紅籌股和H股上市方面處於領導地位,它先後策劃上市的紅籌股就有中信泰富、海虹招商局、中國海外、上海實業、深業控股、北京控股、越秀投資等。1992年以來,百富勤安排上市的紅籌股、H股所籌集的資金就達到126億元(見表6.1),董事總經理梁伯韬更因積極推動中資企業、國企公司上市而被譽為“紅籌之父”。
    表6.1百富勤安排上市的紅籌股、H股
    公司上市日期集資金額(億元)
    海虹(招商局海虹)1992年6月0.92
    中國海外發展1992年8月8.45
    中旅投資1992年10月4.00
    駿威投資1993年2月4.00
    榮山國際1993年3月0.45
    上海石化1993年7月26.50
    廣船國際1993年7月3.07
    四通電子1993年7月1.89
    中國制藥1994年6月2.00
    經緯紡織1996年1月2.06
    南京熊貓電子1996年4月5.10
    上海實業1996年5月9.40
    越秀交通1997年1月8.00
    深業控股1997年3月4.60
    北京控股1997年5月18.70
    第一拖拉機1997年6月13.00
    廣州制藥1997年10月4.00
    中航興業1997年12月10.00
    總金額126.14
    資料來源: 《歷年為中資集資逾百億》,載香港《明報》,1998年1月12日。
    在證券業方面,百富勤透過另一家全資附屬公司百富勤證券,自1991年收購長實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資的怡證公司後,已一舉跻身香港10大證券公司之列,並成為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份發行B股的首席國際包銷商。到1995年底,百富勤投資市值已達62.76億元,已遠超過資歷比它深的新鴻基公司(市值21.44億元),成為亞洲區内(不包括日本)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及香港本地證券公司的“龍頭老大”。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