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一直承擔著"試驗田"的角色,在這場"新特區"之争中也不甘落後。據稱,深圳市是第一個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城市。
從一個邊陲小鎮蛻變成一個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用了30年的時間,以"經濟特區"這頂帽子創造了一個城市發展的奇迹。據統計,近幾年,深圳GDP和人均GDP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分別居第四位和第一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盡管如此,一段時間内深圳發展遇到瓶頸,遭遇"四個難以為繼"(土地、人口、環境、資源)。為此,深圳希望以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改革尋求突破瓶頸的方法。從2005年初到2006年4月,國家調研組曾8次抵深調研,但首次國家綜改試驗區之争卻是上海浦東新區勝出。接著,天津濱海新區、成都與重慶、武漢和長株潭也先後獲批成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目的是通過部分地區"先行先試",以點帶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國改革發揮試點和帶動作用。
而深圳在獲批"新特區"後,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被寄予厚望。有專家指出,對於已獲批的國家綜改試驗區來說,上海浦東新區註重金融改革,天津濱海新區主要進行港口等綜合配套方面的改革,深圳將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尋找突破口。
因此,《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四個先行先試"的改革基本思路:一是對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二是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需要試點探索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三是對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全國具有重大示範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四是對國家加強内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重要事項先行先試。
國務院在批複該方案時要求深圳"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窗口、試驗田、排頭兵和示範區作用",並提出"深圳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做好改革事項"。
頗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深圳雖然再次成為焦點,開啟了"新特區"時代,但與其他城市的市民獲得"新特區"時的欣喜程度相比,深圳市民反應比較平淡,與之前的焦慮相比,頗有寵辱不驚的風範,連一向樂於讨論政府施政路徑的深圳民間人士,對此也不是非常熱衷。當然,這絕對不是事不關己的冷眼旁觀。創新是深圳之魂,唯有創新才能獲得新生,守舊必然是死路一條。何去何從,深圳人不難做出判斷。"綜改試驗"不就是創新嗎?創新已深入到深圳人的骨髓,有沒有這頂帽子無所謂。因為,在此之前被"拒之門外"的深圳市確實沒有拘泥於新特區這頂帽子,早在原有"特區"的名義下,已經"先行先試"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