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現在已經有一個很棒的財務計劃,也非常謹慎地執行各項細節,不管是花費、存錢還是投資,每一件事都做得穩穩當當,心想,這輩子就安心了,甚至連小孩的一輩子都得到週密的保護了。
事實上,這可不一定,我不是要當烏鴉,只是想告訴你真相。前文提過,投資有投資的風險,其實,人生還有其他風險。
這些人生中的意外風險,你從社會新聞都可以看到,一旦有人意外去世,身後往往還有未成年的小孩與年老的父母,老邁的雙親對著鏡頭老淚縱橫、茫然無助地哭訴: 以後不知道該怎麼過……還有人突然生了大病,需要長期住院,這時不但可能要付一大筆醫保不給付的費用,連收入也暫時中斷。這段期間,又該怎麼熬過去呢?
在保險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就只能祈禱這些意外不要發生,一旦發生了也只能由個人與家庭來承受。但現在有了保險這種商品,就可以使風險由整體保險人共同分擔,而不再是一人或一家承擔。
當風險發生時,看起來好像是由保險公司來支付理賠金額,但這些錢嚴格說來並不屬於保險公司,而是所有保險人所繳的保費,保險公司只是管理人而已。保險公司做的事就是,管理所有保險人所繳的保費,再支付理賠金給發生風險的個別保險人。
保險公司並不是社會福利機關,而是營利機構,自然會控制出險比例。舉個例子,某保險公司推出一個保單,保險人每年保費繳1000元,如出意外可以得到100萬元的保險金。看到這個數字,我馬上就可以算出每年因為意外出險的比例一定小於千分之一,否則保險公司收的保費將不夠理賠,就會賠本。
為什麼?我算給你看就知道了。如果有1萬人投保,那麼保險公司每年就可以收到1000萬元的保費。這1萬個保險人裡面,一年内如果有超過10個人出險,保險公司就要賠超過1000萬元,這樣保險公司當然就要賠本了。反過來說,只要少於10個人出險,保險公司就賺了。所以說,保險公司只是集合其他未出險的保險人保費,支付給出險的保險人而已。
有保險就不會恐懼未來
雖然說這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但意義卻非常重大,也就是說,你可以用1000元買到100萬元的保障。這依靠的就是保險人之間的“互助”行為,保險公司只是中間的管理者,負責保險人招募、保費收取、保費管理以及出險理賠等事項。但是管理這些事情需要成本,所以保險公司收取必要的費用也是合理的。
那麼保險到底要保什麼呢?簡單來說,你擔心什麼,就去保什麼險,也就是關心人生中許多的萬一。
萬一自己發生不幸: 當你已經結婚生子,小孩還小時,小孩需要有錢來撫養長大,這時就該保定期壽險。萬一房屋發生火災: 好不容易才買得起的房子,得花一大筆錢重建,就該替房屋保火險。萬一生病住院: 不想住健保病房(指由台灣“健保局”承擔所有費用的醫院普通病房),就得買住院醫療險。萬一得了癌症: 想要負擔起高昂的醫藥費,就該保癌症險。
有了保險這項商品,風險的成本得以轉嫁,由所有的保險人共同承擔。有了這樣的機制,我們應該善用保險,像金鐘罩一樣將自己的未來保護好,免除未來萬一出險所帶來的損害。
常聽到許多人說:“我也想有保險,但就是沒有多餘的錢來繳保費。”這句話真是錯大了,想想看,沒錢買保險的人,萬一出狀況,那不是更慘嗎?一下子生活便陷入困境。有錢人才真的不需要保險,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或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萬一出險,他們所擁有的財富,讓家人再吃三輩子都沒問題,所以不保險也沒關系。
因此,愈沒錢的人愈需要保險。而且保費其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貴,一般人都是因為買的不是真正需要的保險,才會覺得貴。一般保障型保險是很便宜的,只有儲蓄險才會特別貴。我們需要的是保障,並不是儲蓄。一個20年的100萬元定期險,一年的保費也不過3000元左右,很少人買不起。
關於保險,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千萬不要等到出險或即將出險時才想到保險,這時候保險公司是會拒絕承保的。再次強調,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福利機構,不會好心照顧可憐的人。古話說得好: 不要等到發現漏水時,才要修屋頂,這個時候就已經太晚了。在做財務規劃時就該把風險考慮進來,這樣保險才會發生效用。“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雖然是陳腔濫調,但卻非常符合現實。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不會知道,但是有了保險,就可以讓我們免除擔憂,不再恐懼未來。
怪老子語錄:愈沒錢的人愈需要保險。有了保險,就不必恐懼未來。
本文摘自《領薪水後的第一本理財書》
要投資,先學會理財;要賺錢,方法是關鍵。本書作者蕭世斌是台灣地區知名的大衆理財專家,他堅持“做投資要會讓數字說話”的理念,堅信投資者一定要懂財務管理。通過15年的學習、摸索、修正,他將自己研究多年的實用投資經驗整合成試算表,與讀者分享。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大衆講授投資課程,讓讀者們輕松學會財務知識、各類資產價值評估、個人家庭財務規劃等,真正“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