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法郎在歐元啟動前主動貶值,對西非經貿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該地區的外來投資者的心理方面影響較大,但畢竟西非法郎平穩地與法國法郎脫鈎並轉為與歐元挂鈎,可見歐元影響力直接向法郎區滲入。加之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國家與歐洲的經濟、政治淵源久遠,歐元影響力在該地區將更甚於法國法郎、英鎊等某一歐洲國家的貨幣,可以預言歐元對廣大非洲國家的經濟推動和政治影響作用將逐步深化。
伴隨60-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之後,處於“泡沫性增長”問題困擾之中,又或多或少受到亞洲金融動蕩的沖擊,使得近年來始終被不景氣籠罩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借亞洲金融市場中“熱錢”興風作浪之機,日本有意乘勢擴大其在亞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提出建立“亞洲基金”計劃,卻在美國的反對聲中流產,此次乘歐元啟動機會日本向美國回敬了一張“歐元牌”。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在歐元啟動之初即走訪法、德、意三國,而未訪問英國,更加突出了對歐元表示支持,其積極態度勝過美國。日本的態度可能還另有含義,希望歐洲人明白在經濟上意與美國抗衡時不要忘記日本也是盟友,亦或表示美元、歐元平分世界重要貨幣結構的秋色時不容忽視日本的經濟實力。在歐元啟動初期,歐盟看中了日本2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可能對歐元穩定的作用,希望能拉住日本支持歐元。
隨著歐亞區域合作夥伴關系的發展,亞洲與歐洲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將加速發展,歐元勢必將逐漸占領部分美元在亞洲的市場。亞洲國家紛紛表示在經貿交往中多一種重要國際貨幣供選擇使用,有助於分散匯率風險,有利於雙邊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6. 歐元還需要經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歐元啟動時,代表了一個以共同貨幣為紐帶的地區集團。當時這個集團擁有近3億的人口,比美國人口大約多幾千萬。這個集因占世界國内生產總值的19.4%,占國際貿易總額的18.6%。而美國占世界國内生產總值的19.6%,略高於歐元集團;美國占國際貿易總額的16.6%,明顯略低於歐元集團。至於日本,在世界國内生產總值中只占到7.7%,在國際貿易總額中占到8.2%,均明顯低於歐元集團。在當今世界内,有可能或有能力成為一種可以跟美元分庭抗禮的貨幣唯有歐元。
然而,說能夠成為或可能成為,並不是說歐元一啟動就立即產生轟動,就立即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與美無分庭抗禮的另一種世界貨幣:也不是說,作為一種地區性貨幣或新的世界貨幣,任何時候都須保持“堅挺”,其實美元也不時有“堅”有“軟”。歐元之所以目前表現得比較“虛弱”,是有一些當前的或短期的因素決定。例如,(1)美國的影響;(2)歐元啟動,涉及到經濟活動各個方面,各種操作、運轉中需要有一個“磨合”、“調整”過程;(3)歐元區以外各國但都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逐步增加國際儲備中的歐元比重,沒有出現大量歐元取代美元的抛售美元風潮。歐元國家還努力說服日本、巴西、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盡可能多增加歐元的儲備,但要有巨大的增加則須一個過程。
此外,歐盟經濟相對封閉,從經濟規模上和對外開放程度上看,歐盟的國内生產總值占世界的22%,而美國為25%,美國高於歐盟。美國的貨物和服務進口占起國内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15%,而歐盟從其區外的進口占其國内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10.4%,也就是說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歐盟僅為美國的60%,歐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明顯小於美國。
歐盟難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2000年下半年以後,美國經濟急劇降溫,充當了十年世界經濟引擎的美國在進入新千年後難以再主導世界經濟;在衰退的邊緣上徘徊了十多年的日本經濟未來一段時期難以有很大作為。面對出現萎縮的美國市場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經濟,人們希望歐盟能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由於歐盟經濟難以擺脫美國經濟的影響,其經濟增長速度遠低於美國,再加上其經濟相對封閉,歐盟對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重任將力不從心,世界經濟放慢已定局。
2000年以後,美國經濟在持續近十年快速增長後明顯放慢步伐,徘徊了約12年的日本經濟依然走不出低谷。面對出現萎縮的美國市場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經濟,人們的目光自然轉向歐洲,希望歐盟能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那麼,歐盟能否擔此重任?根據其經濟發展勢頭歐盟難以勝任。
一. 美國經濟急劇降溫,短期内難以再主導世界經濟
美國、日本和歐盟歷來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但自1992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後,日本經濟進入了蕭條時期,其間經歷了1996年9月的短暫景氣回升,但1997年4月提高消費稅的政策使經濟再度陷入衰退。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先後推出了10個財政經濟對策,實行減稅措施,擴大財政支出,使政府債務超過國内生產總值1.3倍,財政赤字超過國内生產總值的5%,短期利率水平已接近零,但日本經濟仍難以好轉,從1992年到2000年,日本國内總產值年均僅增長1%。由於日本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已沒有多大的回旋餘地,未來一段時間,日本經濟難有很大的作為。
歐盟經濟體制相對僵化,強大的工會勢力和過大的國家福利導致了高稅收和高失業,對市場的管制和對一些部門的保護使投資低下。同時,90年代初,為滿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規定的經濟趨同標準,各國政府採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從而抑制了國内需求,歐盟經濟長期處於徘徊狀態,1991-2000年,國内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盡管從1999年下半年起,歐盟經濟出現轉機,開始加速發展,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到3.4%,但和美國90年代後期的發展相比依然相形見绌。
相對於日本經濟的衰退和歐盟經濟的滞後,美國經濟獨樹一幟成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90年代的十年裡,美國在高科技的推動下,新經濟蓬勃發展,經濟連年繁榮,國内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3.3%,特別是1997-2000年,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超過4%,吸納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出口,使亞洲和拉美國家迅速擺脫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防止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發生。
但是,從2000年下半年起,美國經濟開始減慢,高科技企業利潤減少導致股市暴跌,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大幅下滑,會議委員會編制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下跌,其中消費者對近期經濟前景預測指數去年甚至降到了通常在衰退前才能見到的水平。消費開支和企業投資疲軟導致商品積壓增加,制造商們被迫大幅削減產量和裁減員工。盡管美聯儲和佈什政府在刺激經濟方面有較大的回旋餘地,美國政府存在大量的預算盈餘為佈什政府實施大規模減稅提供了條件,今年的全面減稅計劃將實施,但美國經濟減緩已成定局。
20/30 首頁 上一頁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