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歐盟為何不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3)

2013-12-25 07:56:14



  記得當時一些媒體是這樣報道的:

  參加相關會議的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對歐盟25國外長表示,繼2004年6月歐盟發表第一份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評估報告後,歐盟計劃再次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進行相關評估。但相關人士分析,此次評估不太可能導致歐盟最終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歐盟很有可能效仿對越南的做法,給予中國"臨時市場經濟地位",並以此作為中歐9月份峰會的"重要成果"。

  這當然是一個"爆炸性"新聞,因為如果中國獲得"臨時市場經濟地位",將使得中國企業在應訴歐盟反傾銷調查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然而,處在一線的中國駐歐盟使團經商處對此卻一無所知,於是專門打電話來核實,問我們記者這邊有沒有什麼"内幕消息"。

  其實,這不過是一些媒體想當然的推理分析。不久,歐盟委員會女發言人勒·貝爾就出來予以澄清。她表示,歐盟委員會仍在考察中國是否符合該標準,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很難給一個明確的期限。

  事實上,歐盟内部對此的意見也不一致,其中希望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呼聲不斷。當時,時任英國貿易事務大臣伊恩·皮爾森在訪華時對《金融時報》表示,英國政府認為應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華爾街日報》也擺烏龍

  2007年6月,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再起波瀾,而這次掀起風浪的居然是美國人。

  這年6月2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歐盟擬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前提是中國要在縮小貿易逆差、開放市場等方面做出讓步。《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海内外的媒體紛紛轉載或跟進報道,似乎中歐貿易的一個死結馬上就要被打開。

  國内很著急,紛紛打電話向記者求證。我很是覺得莫名其妙:"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呢?"當即向歐盟委員會對外貿易總司官員本内迪克特求證,他表示,歐盟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評估目前沒有變化,歐盟目前的立場就是6月評估報告的立場,媒體關於歐盟要調整政策的報道完全是對這個評估報告的錯誤解讀。

  原來,這個月上旬,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向歐盟部長理事會提交了一份最新的評估報告,認為中國達到了歐盟評估市場經濟地位的5個標準中的一個,其餘4個也取得顯著進步。6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歐盟經貿混委會在佈魯塞爾歐盟總部舉行,曼德爾森在會晤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時發表聲明,宣佈了這個評估報告的結論,承諾與中國繼續在此問題上進行"建設性"的磋商。

  本内迪克特告訴我,該報告發佈後,不同的媒體有自己的解讀方式與角度。並稱,這完全是它們自己的解讀,與歐盟委員會無關。同時,本内迪克特又強調這個問題是技術問題,不是政治問題。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