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近看“上校”卡紮菲(5)

2013-12-25 08:51:16



  2004年3月,英國首相佈萊爾歷史性訪問利比亞,開創了西方領導人到訪這個曾經被視為"異類"國家的先例。作為回報,卡紮菲次月就應邀踏上歐洲大地。

  2006年5月,在卡紮菲完全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後,美國宣佈與利比亞關系正常化,並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去除。

  2007年7月,卡紮菲下令釋放6名保加利亞醫護人員,讓持續8年的"艾滋病傳播案"劃上句號。作為回報,法國總統薩科齊第二天就高調訪問利比亞,簽署了一系列經濟、文化合作協議。

  2008年8月,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訪問利比亞,在班加西簽署歷史性協議。意大利答應賠償5億歐元作為歷史上占領利比亞的補償,利比亞則承諾打擊非法移民並給予意大利投資便利。結果,統計數字顯示,意大利企業每年要買走利比亞四分之一的原油和八分之一的天然氣。

  作為回報,卡紮菲於2009年6月應邀訪問羅馬,並被貝盧斯科尼邀請前往拉奎拉參加八國峰會。這是卡紮菲首次出現在八國峰會舞台上。在峰會上,卡紮菲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握手,這是卡紮菲首次與在任美國國家元首進行握手。2010年8月,卡紮菲再次應邀訪問意大利。

  2008年9月,賴斯成為第一個訪問利比亞的美國國務卿,高調稱是美國對一個進行"戰略轉變"國家的"回應"。一個月後,卡紮菲政權付清"洛克比空難"的賠款。作為交換,美國總統佈什簽署13477號政令,給利比亞政府免除了一切與恐怖相關的訴訟和相關賠償。次年9月,美國發給卡紮菲簽證,後者第一次登上美利堅國土並到聯合國大會上演講。不過,那次他演講了1小時36分鐘,讓聯合國忍無可忍,從此定下領導人發言限時令。

  從上述本世紀前10年卡紮菲政權與西方關系發展的粗略線條看,雙方完全像是在"做買賣",有付出就有回報。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西方從骨子裡並沒有把卡紮菲當朋友。風平浪靜時雙方和顔悅色,"做做生意",一旦局勢有變馬上"變臉"。

  2011年西亞北非政局動蕩蔓延到利比亞,西方認為是幹掉卡紮菲政權的好機會,於是馬上"翻臉不認人"。我們看到,愛沖動、不按邏輯思路出牌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這次沖在最前面,當法國外長還在佈魯塞爾與歐盟各國讨論如何應對利比亞局勢之時,薩科齊就在巴黎突然宣佈承認利比亞反對派。很難想象,薩科齊在4年前不僅高調訪利進行"政治之旅",而且還兩度派當時的第一夫人塞西莉亞赴利比亞,以轉達對卡紮菲的"問候"。如今,塞西莉亞離開了愛麗舍宮,薩科齊也要與卡紮菲勢不兩立了。

  許多專家總愛從石油、經貿上分析薩科齊為何翻臉。其實,卡紮菲政權與意大利、法國等歐盟國家的合作近年來很是紅火,戰端一開,最遭殃的反而是這些國家的公司。我覺得更主要的是如果"幹掉"卡紮菲,好大喜功的薩科齊就可以在歐洲立威,也可以在次年的法國大選中撈取更多選票,最終實現連任。當然,法國大多數政客和民衆也對卡紮菲不感冒。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