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節:歐盟為何不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1)

2013-12-25 12:31:18



  歐盟為何不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005年6月的一天,約500名來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制鞋業主到歐盟總部外示威,聲稱"在鞋業市場上,中國不按規則玩""中國違反了在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進行市場操縱毀滅了歐洲制鞋工業""中國鞋傷害了我們的工人!"……以反對大量的中國鞋"傾銷"歐洲。在歐盟總部,極少看到直接針對中國的示威活動,我既然巧遇,自然不會一走了之。

  "市場經濟地位"的前世今生

  在示威現場,我與一名意大利的女鞋商聊了起來,她的一段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父親是做鞋的,我爺爺也是做鞋的,我爺爺的爺爺還是做鞋的,我家的鞋廠有幾百年歷史。如今,我們的日子實在混不下去了。以前你們中國的鞋質量差、價格低,我們不怕,但現在不一樣了,你們的鞋質量趕上來了,但價格還是那麼低,我們實在沒辦法,只好在這裡要求歐盟採取措施。歐盟不採取措施我就不走。"

  當時,中國與歐盟剛剛就輸歐紡織品問題達成設限協定,歐洲鞋商們就坐不住了,採取示威遊行、提交公開信等種種方式向歐盟施壓,要求對輸歐中國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歐洲之聲》週報有些調侃地報道說,"胸罩大戰"才結束,可能下一輪中歐貿易摩擦就是鞋了。

  果然,不久歐盟委員會真的開始著手進行反傾銷調查,第二年秋季終於把大棒砸下來,開始對輸歐中國鞋徵收16.5%的長期反傾銷稅。此後的幾年裡,歐盟又對原產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無縫鋼管、大豆蛋白等諸多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或徵收反傾銷稅,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

  在這些反傾銷調查中,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是否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近10年來,"市場經濟地位"成為歐中關系中頻頻被提到的問題,最近幾年完全超過了"軍售禁令"問題,極為凸顯。

  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簡稱MES)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它表示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狀況。從廣義上說,按照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以及國家政府對於經濟的幹預程度,一般可區分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無需其他國家承認。

  然而,如今在現代國際經濟與貿易中,人們常說的市場經濟地位是在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裁定反傾銷與否的一個技術性條款。反傾銷案發起國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那麼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生產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來計算所謂的正常價值,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

  表面上看,"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離普通百姓很遠的經濟學術語,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確實又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業、收入等休戚相關。比如,由於歐盟不認為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並認定溫州打火機屬於"傾銷",進而徵收反傾銷稅。其後果是,溫州的一些打火機廠要麼關門歇業,要麼降低產量,不少打工者只得重新加入找工作的大軍之中,進而牽動萬千家庭的悲歡離合。

  由於中國是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是否承認"市場經濟地位"是諸多反傾銷案件中一個重要技術指徵。比如,在1990年代,歐盟訴中國彩電反傾銷案中,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中國彩電的生產成本。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中國的產品自然被計算成傾銷。如今,在歐盟形形色色的對華反傾銷案中,歐盟壓根就不公開替代國,其不透明的做法往往被業界诟病。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