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股神的財富主張(8)

2013-12-25 19:07:11



  這樣的情況讓巴菲特感到十分憂慮。他深深地感受到子女對自己的失望。他認真地反省了自己,把家庭和子女都裝進了自己的心裡。巴菲特開始紀錄子女的成長,他每年都會將孩子成長的點滴和自己的感受紀錄下來。累積起來共有30多本。這些書後來成為比爾?蓋茨最喜歡閱讀的書籍之一。

  剛開始的時候,巴菲特做的很是笨拙。他開始在週末的時候把女兒帶到自己的辦公室玩,開始和兒子一起打球,也開始給他們輔導數學。但是他還是會做出一些子女不解的行為來。有一次他問小女兒喜歡吃什麼糖果。小女兒回答完了之後卻發現父親並沒有像自己預料的那樣出去買糖果。長大後,蘇珊才知道原來父親當時的問題只是在間接地調查糖果市場。當然,年少的子女也不能理解,巴菲特的這些改變,已經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巴菲特對子女的教誨中最重要的是他對子女金錢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巴菲特認為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幫助是“家有千金,不如授子一技”。為了幫助孩子們學會理財,遠離賭博的行為,他在家裡安了一個角子機,每次給孩子零花錢之後,又用角子機把錢贏回來。通過這樣來教育子女不要參加賭博活動。在孩子們上大學的時候,他拒絕資助他們學費。但他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機會:“向父親申請沒有利息的貸款,但要完成父親要求的一些事情”,或者“去銀行申請有一定利息的貸款”。孩子們多數選了後者,他們後來發現“相比於從父親(巴菲特)手中直接申請無息貸款,從銀行貸款,還貸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這種選擇也是巴菲特希望的結果,他一直避免在純潔的家庭關系中摻入金錢的因素。

  困擾孩子們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管他們走到哪裡,他們總是戴著巴菲特兒子或者女兒的帽子。世人在看待他們的成績時,更多的是看到巴菲特子女的成績,而不是蘇珊、霍華德或者彼得的成績。伴隨著這種想法會產生很強烈的挫敗感,甚至可以引起子女對父母的憎恨。與其他富豪不同的是,巴菲特十分理解孩子們這樣的心情。

  孩子們小的時候,巴菲特並沒有過多要求,而是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玩泥巴,侍弄花草,聽音樂,唱歌,看攝影作品,在田野裡瘋跑,都是孩子們生活的内容。他所做的就是盡量使孩子們快樂,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巴菲特也從來沒有要求過他們必須成為企業家,而是讓他們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後來,兒子霍華德成了攝影師,小兒子彼得成了音樂家,女兒蘇珊雖然是家庭主婦,但也絕非什麼事情都不做的闊太太。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很快樂。

  兒子霍華德做生意失敗後,開始巴菲特並不想幫他,因為自己栽倒了就要自己站起來,可是經不住妻子的再三勸導,巴菲特還是給兒子霍華德買了家農場,但霍華德必須按期繳納很高的租金,否則農場立即收回。巴菲特問 霍華德敢接受嗎?霍華德接受了。幾年後,霍華德的農場蒸蒸日上,並不斷涉足不同行業。後來,霍華德發現經商並不能使他快樂,在生意的高峰時期放棄了經商,一心做起了攝影,現在幹得也不錯。

  在巴菲特自己看來,他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勤於思考,總結了一些規律。所以,他經常告誡孩子們要有思考的習慣,並在勤於思考中學會善於思考。幾年前,霍華德在農場站住腳後,不斷捕捉市場信息,思考總結,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在他的攝影事業中,勤於思考也讓他受益匪淺。小兒子彼得也經常在寂靜的時候思索創新,尋找靈感,創作了許多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蘇珊也喜歡思索自己感興趣的事。

  當巴菲特宣佈捐出85%的財富後,《紐約時報》問巴菲特,這是否意味著他的孩子們失去了一切。對此,巴菲特是這樣看待的:“活著,快樂最重要,億萬財富不會給人能力和成長,反而會消磨你的激情和理想。從一定意義上講,金錢只是一串數字,只有樂觀、自信、勇敢、勤於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獲快樂而豐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說,我已經把我最珍貴的財富都贈送給了我的孩子們了。”

  不僅僅巴菲特支持自己的孩子在各行各業經歷,他還時常驕傲地誇贊自己的孩子做得比老爸要好。這在霍華德的心裡是“最喜歡聽到的話”。幸運的是,巴菲特對於子女事業的支持並沒有讓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最後他的三個孩子和父親走到了一起,他們在父親的幫助下成立了以自己為名的慈善基金,開始巴菲特家族的集體慈善事業。蘇珊的慈善基金會關註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規劃;霍華德的基金會已經向數十個國家進行捐款以保護當地的貧困者;彼得的基金會則將幫助的重點放在了人權上面。

  在為股票貢獻了青春,為慈善貢獻了財富,為歷史貢獻了奇迹之後,巴菲特逐漸把家庭擺在了生活的首位。76歲的巴菲特,通過種種努力,在他散財之後贏得子女的回歸。三個已為人父、人母的子女在最後又回到了父親的身邊。子女們在經營自己的慈善基金,在做慈善的同時,他們也喜歡聽年邁的父親說說自己的處世哲學。巴菲特在股市沉浮了大半生,終於在晚年的時候得以享受天倫之樂。或許有一天,在聖誕節的聚餐上,巴菲特願意將他關於家庭的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子女。?



本文摘自《巴菲特之非常道》


   巴菲特的中國式智慧:巴菲特之非常道 本書從巴菲特的身世、生平出發,以巴菲特的創業歷程、事業發展為線索,以巴菲特的投資經歷為主要素材,結合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和對財富使用的態度,提煉出這位世界頂級投資大師的人生哲學、投資觀念和財富觀。本書旗幟鮮明地倡導價值投資理念,詳盡地講述了巴菲特投資實踐的過程,向讀者滲透理性投資的觀念。書中引用了一些名人逸事,諷刺了股市黑嘴、並深刻揭示市場預測的不可靠性;通過巴菲特的語言對華爾街的本質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對經濟發展中的現象有了更明白的了解。因為我們認為,老子的智慧可遍及全球。所以書中以巴菲特故事為經,以《道德經》原文為緯,用老子的智慧提煉巴菲特投資理念和處世哲學,也是以巴菲特故事來诠釋《道德經》。使讀者可以加深兩個方面的理解。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