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絕非童話:迪士尼帝國的傳奇(6)

2013-12-25 22:00:54



  首先是電影投資策略失敗。米高梅盲目倚老賣老,風格老套,脫離時代,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曾經雄獅仰天怒吼的米高梅,俨然成了老氣橫秋的代名詞。例如,“007系列”電影自1962年首次登上大銀幕,受到全世界影迷的瘋狂追捧,成為米高梅的搖錢樹,而將近50年過去了,“007系列”的套路越發顯得乏味陳舊,在如今大片雲集的電影市場,根本無法迎合口味越來越挑剔的觀衆,然而米高梅還死死抓著這根救命稻草不肯放手。而在明星的起用上,米高梅也基本上走“敬老”路線,盲目依賴老牌明星,有違市場需求。例如《獅入羊口》、《瓦爾基裡》等影片中,米高梅不惜花費頂級片酬請湯姆?克魯斯加盟,然而如今的“阿湯哥”已經不再和當年一樣可以充當票房保證,這些影片票房不盡人意,也昭示“敬老”路線成為米高梅的一大頑疾。

  其次是經營模式的局限性。其實,電影投資策略的失敗僅僅是導致米高梅破產的原因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致命傷在於其經營模式的局限性。在如今這個“以渠道為王”的時代,單純靠制作和發行電影來獲利只是九牛一毛,是根本行不通的。米高梅沒有有線電視頻道或寬帶網絡,其電影商品得不到有效的、多渠道的宣傳和利用,也沒有開拓出主題公園、玩具等週邊衍生品領域,在可謂慘烈的市場競争中,必然會被拍倒在驚濤駭浪中。

  目前米高梅深陷水火之中,沒有人會希望這個拍出過《亂世佳人》、《007》、《貓和老鼠》等曠世佳作的老牌電影公司化作歷史的塵埃,但如何從涅槃中重生也絕非易事。華特?迪士尼公司的穩步發展,或許可以為災難中的米高梅帶來一些啟示。迪士尼和米高梅幾乎同時創立,又同在好萊塢,大環境基本相同,而一個仍舊如日中天,另一個卻慘遭破產,一正一反的對比,更說明了迪士尼公司百年沉浮歲月中的艱難,也正因為如此,其成功模式才更加值得探讨。

  2010年前後,迪士尼公司内部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2009年9月,迪士尼公司收購了美國漫畫業巨頭奇迹漫畫公司,獲得了奇迹漫畫公司旗下包括“鋼鐵俠”和“X戰警”在内的近5000個經典漫畫形象的所有權。2010年12月,迪士尼公司將其旗下的米拉麥克斯公司“打包出售”,獲得6.63億美元的交易價格。近年來,盡管米拉麥克斯在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仍有斬獲,但電影票房收入並不理想,而且米拉麥克斯的財務狀況開始嚴重惡化,影片產量也大為減少。迪士尼公司果斷“割愛”,把目前的戰略放在“迪士尼”、“皮克斯”和“奇迹”三大品牌下集中發展大銀幕電影。通過一系列的“大換血”和“大買賣”,迪士尼公司如獲新生。

  除了内部改造,迪士尼公司的海外擴張也從未停止過。迪士尼樂園落戶上海可以說是迪士尼公司2010年的一個大動作。這一舉措不光為上海帶來可觀的拉動效力,也必將為迪士尼公司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

  在上海迪士尼項目中,中方和迪士尼公司分別占57%和43%的股權,迪士尼方面投資比中方少,這是迪士尼公司的談判藍本。在樂園收益方面,據權威預測,其中門票收入占據50%,食品和飲料收入占據24.5%,商品收入占據24.5%,其他收入為1%。上海方面只能在門票收入中分成,而其他50%的收入,全部歸迪士尼所有,這是迪士尼公司贏利的保障。

  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提供土地和絕大多數建設資金,日常管理則交給美方團隊,每年向迪士尼公司交品牌費和經營收入提成。每年上繳授權費,這是迪士尼公司穩賺的底牌。

  毋庸置疑,上海迪士尼樂園項目對中方和迪士尼公司來說是互利共贏。僅從以上分析可知,華特?迪士尼公司才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贏家。

  目前,迪士尼公司四大業務——影視娛樂、媒體網絡、主題公園、消費產品,都已在中國落地。“窺一斑而知全豹”,由迪士尼公司積極的“中國戰略”不難看出其在全球擴張與發展的強健步伐。



本文摘自《迪士尼百年沉浮》


   白手起家到好萊塢巨頭:迪士尼百年沉浮 迪士尼之父華特R26;迪士尼被稱為“歡樂英雄”。他一手打造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娛樂帝國華特R26;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簡稱迪士尼公司。迪士尼公司1923年由華特R26;迪士尼與兄長羅伊R26;迪士尼創立,其業務涉足影視娛樂、主題公園、媒體網絡、玩偶商品等多個領域,是現今全球第二大傳媒娛樂企業。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