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人才戰略:不拘一格降人才(6)

2013-12-26 10:30:29



  經歷了團隊的離開,遭遇了尤比的背叛,華特吸取教訓,專心鑽研用人之道,為了解決人才危機,開始註重人才培養。華特制定的好的動畫畫家的標準包括:(1)畫技好;(2)對漫畫、動作及外貌特徵的認識透徹;(3)對演藝的認識和欣賞能力高;(4)能想出笑話,並能表達出來;(5)對故事結構和觀衆價值有一定的認識;(6)對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過程細節應有認識和了解。迪士尼培訓班正是以這六條標準為原則培養動畫人才的。

  迪士尼培訓班成績斐然,到1934年,迪士尼公司已經有了十幾個故事情節設計師和幽默情節設計師、40個動畫設計師、45個助理動畫設計師、30個調色和染色工人和一支由24人組成的樂隊,另外還有攝影師、電子工程師、音效師等技術人員。失去“奧斯瓦爾多”,遭遇明茲掣肘之後的短短6年内,迪士尼公司的員工由6人增長到了187人。

  在華特的身邊聚集了九位頂尖人才,他們都是迪士尼公司開創時期的核心動畫師,迪士尼戲稱這組動畫師為“九大元老”,他們是:萊?克拉克(LesClark,1907年11月17日~1979年9月12日)、歐裡?約翰斯頓(OllieJohnston,1912年10月31日)、弗蘭克?托馬斯(FrankThomas,1912年9月5日~2004年9月8日)、吳利?雷德曼(Wolfgang"Woolie"Reitherman,1909年6月26日~1985年5月22日)、約翰?倫斯貝利(JohnLounsbery,1911年3月9日~1976年2月13日)、埃裡克?拉森(EricLarson,1905年9月3日~1988年10月25日)、沃德?吉姆鮑(WardKimball,1914年3月4日~2002年7月8日)、米爾特?卡哈爾(MiltKahl,1909年3月22日~1987年4月19日)、馬克?戴維斯(MarcDavis,1913年3月30日~2001月12日)。

  如今的華特,已經退去青澀,成為富有人格魅力的領袖人物。尤比的背叛,他已經完全釋懷,對他來說,那已經成為一種系在心頭的鞭策力量。華特逐漸意識到,之前在尤比所占的關鍵位置上,只有尤比一個人,而一旦尤比離開,必然對他以及公司造成沉重打擊。如今,華特尤其註意人才的儲備,例如“九大元老”個個都是精英,但彼此之間也互相牽制,公司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離開而措手不及。當然,這只是一種管理方式,事實表明,“九大元老”跟隨華特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有一個人離開。

  迪士尼公司對新手不設防,這引得大批年輕人蜂擁而至,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朝氣蓬勃,躍躍欲試。年輕後輩的進取精神,對公司裡那些抱有“居功自傲”心理的老手們也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在新浪潮的沖擊下,如果不努力繼續推陳出新,他們曾經的輝煌便會被人遺忘。

  華特的用人之道逐漸有了技術含量,他也學會通過各種機制來完善管理。不過,不管是新人還是老手,他們甘心臣服於華特,更重要的原因是華特日漸顯露出來的領袖魅力。

  弗格森獅子大開口

  經歷過人才窘境的華特,不惜一切代價挽留人才。

  20世紀30年代,動畫行業雖然發展得如火如荼,但畢竟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行業。動畫人才沒有積累,在一定程度上還相對缺乏,行業内部争奪人才的現象還是經常發生,有華特壓陣的迪士尼公司也不能幸免。

  一些實力雄厚的制作公司,暗地裡把目光瞄準迪士尼,每次迪士尼成功之後,就會想方設法挖走其中的關鍵人才,這些惡意為敵者說:“讓華特去得獎和訓練人才,我來把他們挖走,然後讓我賺錢。”迪士尼的財力無法與這些老牌公司抗衡,這一招就像掐住了華特的咽喉。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九大元老”一樣,完全對華特死心塌地,金錢和地位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迪士尼公司的導演伯特?吉萊特,因為《三只小豬》大獲成功,很快就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了。迪士尼培訓班出來的人才,跳槽現象也時有發生,華特倒也看得開:年輕人翅膀硬了要離開也無可厚非,再說,撇開迪士尼培訓班的人才供應不說,光憑我迪士尼公司的名聲和實力,要進來工作的人門檻都踩破了,這樣,倒是給公司“換換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



本文摘自《迪士尼百年沉浮》


   白手起家到好萊塢巨頭:迪士尼百年沉浮 迪士尼之父華特R26;迪士尼被稱為“歡樂英雄”。他一手打造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娛樂帝國華特R26;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簡稱迪士尼公司。迪士尼公司1923年由華特R26;迪士尼與兄長羅伊R26;迪士尼創立,其業務涉足影視娛樂、主題公園、媒體網絡、玩偶商品等多個領域,是現今全球第二大傳媒娛樂企業。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