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用錢(3)

2013-12-24 09:57:35



  在商業中強調的“選擇與集中”,也體現在“扔東西”的決定上。不要拘泥於以前花費的成本,覺得不需要了,就下決心扔掉。那些著名的企業家正因為有這樣的決斷力,才能在商界取得成功。

  “撈回本兒”帶來的雙重損失

  如果光想著支付的成本,一味追求“撈回本兒”,反而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在這一點上也能應用沉沒成本的理論。這看上去與我前面提到的“徹底活用”有些矛盾,可是,凡事都要註重時間、成本和滿足感的平衡。

  在自助餐廳經常能見到端著滿滿一盤子菜肴回到座位的人,到頭來他們卻無法把菜吃完。他們一開始的確是想享受美食的,可是最後只能落個肚子疼的下場,與其這樣,還不如按需取餐呢。但他們光想著“撈回本兒”,把吃飯變成了痛苦的修行。

  看電影、租影碟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即使覺得電影很無聊,也會看到最後,因為他們不想浪費電影票錢或租金。

  可是,無聊的電影如果看到最後,不僅浪費了1 800日元的電影票錢,更浪費了寶貴的兩個小時時間。但如果中途離開,就只損失了1 800日元的電影票錢。租來的影碟也是一樣,如果覺得無聊,就不要看到最後,直接放棄,這樣就能避免金錢和時間的雙重損失了。

  餐廳的菜肴不好吃,可還是強忍著全部吃完,付完錢,離開餐廳之後再抱怨。想必很多人都是如此吧?然而,我的一位20多歲的女性朋友,年紀輕輕就培養出了老牌美食家都贊不絕口的舌頭。她去餐廳吃飯時,如果吃了一口覺得不滿意,就會立刻付錢走人,絕不等其他菜肴上桌。“人生苦短,一輩子能吃幾頓飯啊?把這麼寶貴的時間花在不好吃的飯菜上實在太可惜了。這樣做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她並不覺得已經付錢了,就一定要強忍著把飯菜吃完。店家也許不能理解她的做法,但是,吃完不好吃的菜,不僅會浪費錢,還會影響她的心情,這就是雙重損失了。我能理解她的想法,不過每次和她出去吃飯,我都會提心吊膽,擔心她對食物不滿意。

  有很多人在主題公園買了通票,就想盡可能多參與幾個項目,匆匆忙忙地跑來跑去。我覺得他們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完成某項任務。還有人覺得好不容易去旅遊一次,必須把導遊書上介紹的景點全部去一次,把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我覺得他們並不是在體驗當地的風景文化,而是在完成作業。

  錢沒了,再去賺就行了。可是,失去的時間是無法挽回的。所以,我們應當把花出去的錢看做沉沒成本,追求滿足感更高的生活。

  擁有計劃性與自制力

  有錢人既有計劃性又有自制力,不會為了一時的虛榮與欲望花錢。可是,窮人既沒有計劃性也沒有自制力,會為了面子和欲望購買不需要的東西。“窮人的錢最好賺”就是這個道理。

  自己究竟能賺多少錢?生活需要花費多少成本?一個月最多能用多少錢?這些人根本就懶得考慮這些。他們很容易被廣告宣傳所影響,沖動購物。他們想讓自己變得更漂亮,讓別人覺得自己聰明,想得到貴族的待遇,特別好面子,想要什麼就會立刻出手。還有比他們更好騙的“冤大頭”嗎?

  面向有錢人的生意為什麼難做

  反之,面向有錢人的生意就很難做。因為他們花錢有計劃,也有自制力,不會被商家赤裸裸的廣告戰略或市場營銷戰略所左右。

  他們並沒有“我是有錢人”的自我意識,“有錢人”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很有自信,不好面子,不貪慕虛榮。所以,豪華的店面與精美的產品手冊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他們也沒有迂腐的虛榮心,不崇尚所謂的貴族待遇,不會因為商家有禮貌的態度而支付高昂的手續費。所以,那些標榜面向有錢人服務的公司,完全搞錯了經營方向。

  總之,我們從有錢人的思維中學到的東西是:思考“自己想為什麼價值而花錢,這筆開銷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益”,並培養計劃性與自制力。



本文摘自《怪誕創富學》


   賺錢學問來自於花錢的藝術:怪誕創富學 “不要讓孩子亂花錢!”“甯可自己節省也要在孩子身上投資!”“人的價值不是靠外表決定而是内涵!”……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長久以來你一直認為理所當然的消費常識中可能存在著巨大的誤區?本書將首次公開世界上2%的頂級富豪“不走尋常路”的生財奇招。讀了本書後你會發現,你與頂級富豪的差別不是賺錢的手段,而是花錢的方法,你沒有賺到大錢,是因為你還不會花錢。“用名牌武裝自己”“再窮不能窮自己,將自己擺在孩子之前”“讓孩子亂花錢”……嘗試本書中介紹的這些你平時連想都不願想的“雷人”奇招,也許財富馬上就會被你召喚到眼前。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