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儒家式領導:與許倬雲對話(2)

2013-12-24 11:25:36



  對我來說,歷史是個大數據庫。在管理與領導力這個領域,我們通常是從現存的公司案例中推導出可以學習的經驗和一般原則。然而,法人公司的歷史尚不足200年,而我們有兩千年的數據躺在那裡無人問津。我們為什麼不使用那個更龐大、更複雜,而且有著更明顯的革命與變革的軌迹的數據庫呢?那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領導力與組織的種種現象。

  劉瀾:你是不是說,領導力是一面,而組織或管理是同一枚硬幣的另一面?

  許倬雲:對我而言,組織是體制的方面,而領導是人事的方面。領導是對人事的控制。組織是體制化的結構,把個體分門別類安置到具體的崗位上。但是每類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文化背景以及行為模式。任何兩類人都不相似。因此我們兩個方面都要考慮,一個是結構、功能的方面,另一個是人的方面。

  因此我所說的領導力會包括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個性因素,等等。而在組織方面,我們看到有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因素。它們體現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但是無法截然分開。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兩個部分。你不能想象沒有體制的領導,反之亦然。

  從歷史學家成為企業醫生

  劉瀾: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歷史的角度對企業高管講授領導力和管理的?

  許倬雲:這純屬意外。在20世紀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我以前的一個學生嫁入一個企業家家族。她告訴他們:“我的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很多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為什麼不向他學習呢?”所以他們邀請我去給他們家族企業的部門經理和總經理們作了一次演講。他們提問,我回答。這逐漸成為一個常規的講座系列。一年以後,這些講座被編輯成書。我就是這麼開始的。

  之後,許多不同的機構和組織,中國大陸的和美國的都有,都來邀請我。我在大陸的幾家商學院作過演講,但是更有趣的事情是在演講之後,那些企業家和生意人會請我跟他們進行私下的談話。例如,2008年在南京,我跟10位來自大陸各個城市的人談話。我們圍桌而坐,他們直接提出他們遇到的現實難題,我們讨論該怎麼辦。

  劉瀾:像是咨詢。

  許倬雲:像是門診。

  劉瀾:你認為歷史學家適合擔當企業醫生這一角色嗎?

  許倬雲:我也在想這個問題。然而,我竭盡所能,運用歷史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案例來考察他們的問題,分析他們的真實個案。我現在還時不時收到那些曾經參加過讨論的人發來的郵件,提出新的問題讓我思考。

  看這樣是否能回答你的問題:我認為歷史積累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包含了衆多類型的組織問題、困難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在分析這些經理人所碰見的現實問題時,可以作為借鑒和參考。我不是作為一個商人來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給他們提供一些相似的和不同的案例,讓他們參考。

  領導者要有歷史感

  劉瀾:以研究美國總統見長的美國歷史學家大衛?麥卡洛認為,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擁有歷史感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否贊同他的

  觀點?

  許倬雲:當然。不過美國總統的歷史也剛過200年而已。美利堅合衆國是一個人造的共同體,以憲法作為其統治權威的來源。每位總統都有憲法規定的特定的角色和職能,然而每位總統所面對的情境和問題都全然不同。這些情境和挑戰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動態變化的。沒有歷史,你無法理解某個特定情境的背景。沒有歷史,你無法理解為什麼喬治?華盛頓和托馬斯?傑斐遜的所作所為與林肯大相徑庭,而林肯又與富蘭克林?羅斯福大相徑庭,為什麼巴拉克?奧巴馬和小佈什截然不同。

  美國總統是個公衆角色,其所處的公共背景在持續變動和演進之中,因此歷史是研究美國總統的必備工具,就是這個道理。

  劉瀾:你說的是我們要理解歷史,這樣才能理解公衆領導人。但是領導者本身為了有更好的業績,是否也應該理解歷史?



本文摘自《領導力沉思錄2》


   零距離聆聽大師思想:領導力沉思錄2 繼廣受歡迎的《領導力沉思錄》之後,中國著名管理學者劉瀾推出的又一本與全球管理大師的精彩對話錄。這些大師來自中國、印度、歐洲、美國等多個地區,從組織、歷史、哲學、心理分析、營銷等多個維度來看待領導力。這些深入淺出的對話引人入勝,呈現了領導力多姿多彩的多維視角,既能啟迪管理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思想,又是各級經理人提升領導力的權威的行動指南。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