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為何“難產”(1)

2013-12-24 22:10:54



  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為何"難產"

  1989年,歐盟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實行軍售禁令。此後,歐盟與中國的政治、經貿關系日漸發展,直至建立起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歐盟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時至今日,對華軍售禁令仍是橫亘在中歐關系之間的一個不合時宜的"絆腳石"。在2004年~2005年,雙方可謂是正處於"蜜月期",解除這道禁令也一度被歐盟提上日程,不過最終卻功虧一篑。當時,我正在歐盟總部所在地--佈魯塞爾駐站,與包括索拉納在内的歐盟官員多有接觸,經歷了意大利、愛爾蘭、荷蘭、盧森堡等多個歐盟輪值主席國,實地了解到了許多情況,其前因後果待我慢慢道來。

  不經意的信號

  2003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在佈魯塞爾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當時最熱的歐盟制憲問題,與外交完全無關。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冗長的會議決議文件裡,藏有一句這樣的話:首腦會議要求歐盟理事會重新審查對華軍售禁令問題。

  說實話,當時所有的媒體都在關註歐盟制憲,包括中國媒體在内,都沒有註意到這句此後兩年内讓中歐關系掀起了一道又一道波瀾的簡短話語。而且,時任歐盟輪值主席、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發佈會上壓根就沒提這件事,只是一個勁地攻擊他的"同事"們沒有支持他完成制憲進程。"我還不如回去看AC米蘭的比賽",成為他在佈魯塞爾歐盟總部發佈會上一個經典的托辭。隨後,他真的就飛回米蘭進入AC米蘭隊老闆的角色了。

  說起來讓人汗顔,我也是到第二天仔細研讀會議決議時,才發現這個對中國讀者來說應該頗為關心的新聞--從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中,可以讀出歐盟正在發出解除長達15年軍售禁令的信號。

  要知道,當時的歐洲,包括法國總統希拉克、德國總理施羅德、英國首相佈萊爾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等在内的許多重要政治人物,均積極主張大力發展對華關系,用"蜜月期"來形容當時的中歐關系並不為過。在這些領導人特別是希拉克的倡導下,歐盟終於將解除軍售禁令納入了議事日程。

  轉眼到了2004年1月26日,歐盟外長會議在佈魯塞爾正式對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問題進行讨論。時任歐盟輪值主席、愛爾蘭外長佈賴恩·考恩在會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外長會議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讨論,外長們同意先讓常駐代表委員會和政治與安全常務委員會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然後外長們再行讨論。"他所說的常駐代表委員會和政治與安全常務委員會是歐盟部長理事會的核心磋商機構,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這表明,解禁問題開始從技術上做相關準備。

  與此同時,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和歐盟委員會負責外交事務的委員彭定康,均表示支持重新審議對華軍售禁令問題。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索拉納按慣例到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官邸做客時,給出了明確的信號:歐盟關於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問題的讨論已經走上正軌,"這個問題將會得到解決。"當然,謹慎的索拉納當時宣稱不能給出具體的時間表。

  於是,解除軍售禁令開始成為中歐關系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居然持續了近兩年時間。

  轉機中的障礙

  此後的一年裡,歐盟内部關於解禁問題的磋商和争議時冷時熱,反反複複,但總體是往前走。借用一位歐盟官員的話說:解禁不是"會不會"問題,而是"何時"問題。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