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倫敦金融城金融機構的建築魅力和歷史内涵(1)

2014-01-05 18:17:59

  1. 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

  倫敦金融城和一般的現代大都市不同,高樓在這裡並不常見,一般的房屋最高只有5層,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漸漸體會出其建築的韻味。倫敦金融城有幾棟摩天大樓,其中最有名的是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Swiss Re Headquarters),如圖1-16、1-17、1-18、1-19所示。這座樓高180公尺,共有40層,使用超過1萬噸的鋼材,外型奇特的建築由英國知名建築師佛斯特設計,看上去像是一個等待發射升空的導彈或火箭。2005年12月,這座大廈獲得了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頒出的“最佳英國建築獎”以及“歐盟區内最佳英國建築師設計獎”。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還是倫敦金融城乃至倫敦市第一座節省能源的摩天環保大樓,其外表覆蓋的玻璃相當於5個足球場的面積,其内部網絡系統保證大樓的有序運作。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大英博物館等為中國人熟知的著名建築也出自佛斯特的設計。

  



  圖1-16 倫敦摩天樓——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近距離夜景

  



  圖1-17 落日下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

  (圖片來源:伊洛提克R26;格清(Erotic Gherkin),http://www.enkil.demon.co.uk)

  



  圖1-18 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入口

  



  圖1-19 遠眺隐掩在倫敦塔後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

  (資料來源:Complus Teltronic Ltd & Beavis Industrial Advertising)

  2. 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的歷史引人入勝,圖1-20為威廉R26;羅格斯戴爾(William Logsdail,1859—1944)作品:英格蘭銀行和皇家商業交易中心昔日風貌,但我們仍然不能不關註英格蘭銀行持續發展的今天。歷經300多年的滄桑,世事變遷,英格蘭銀行也在歷史的印記中形成了自己的角色和責任。肩負著文化和傳統,以及專業技術,英格蘭銀行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無可厚非地在21世紀中應該保持盛譽和高效的工作。從某種角度說,英格蘭銀行的歷史也是英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金融的歷史。如果讀者想要了解更多更深層次的英格蘭銀行歷史,那麼來到倫敦金融城參觀銀行博物館將是洞察英格蘭銀行歷史的最佳方案。在位於巴賽洛缪巷(Bartholomew Lane)的銀行博物館,你可以看到英國各個時期銀行發行的鈔票、銀幣和羅馬時期的貨幣,同時,你還可以看到英格蘭銀行的現代風貌。而銀行博物館人員很有可能帶領參觀者到達英格蘭銀行中央的天井參觀在英格蘭銀行裡種的在英國十分少見的中國桑樹。桑樹葉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的原材料,是北宋時期地方官張詠發明的。雖然當時沒有知識產權,然而,英格蘭銀行沒有忘掉紀念這段金融歷史。在“交子”發行的600年後,英格蘭銀行開始印制英鎊紙幣。

  



  圖1-20 英格蘭銀行和皇家商業交易中心昔日風貌

  英格蘭銀行創建於1694年,被稱為世界最古老、最富有的中央銀行,其建築雄偉、古典。英格蘭銀行的建築設計師是約翰R26;索恩爵士 。英格蘭銀行是瑪麗統治時期,蘇格蘭人帕特森(W. Paterson)為奧蘭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對抗法國路易十四的戰争募集資金而成立的。1694年至1732年,英格蘭銀行的運作在首任長官約翰R26;霍佈倫爵士(Sir John Houblon)於格勞斯大樓(Grocers’ Hall)的家中進行,傳統的規則是由英國的國王指派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制定。1766年,首相老皮特(Pitt the Elder)將英格蘭銀行納入正規體系。1844年通過的法案將英格蘭銀行一分為二:一個專門負責公債發行,另外一個則是負責一般銀行業務及守衛國家金融儲備金。

本文摘自《倫敦金融城》


   現代世界經濟中,金融的地位極為重要。金融業是否發達是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顯著標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能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從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時代邁向以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時代創造必要條件。倫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頭奉為“全球的力量中心”。了解倫敦金融城的運作與特色對於我國從粗放型商品經濟轉變為以金融等服務業為重要支柱的集約型現代化經濟將會大有裨益。希望讀者通過本書吸取倫敦金融城的發展經驗,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