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第四章 隐藏的壟斷與共謀(8)

2014-04-17 09:06:24



  為了獲得境外資本的支持,2005年12月1日,EVD技術持有企業阜國數字表示:阜國數字已經成功與英國新媒介公司(New Medium Enterprises Inc.簡稱:NME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阜國數字獲得NME公司850萬美元的現金投資,並獲得NME公司40%的股份,同時,作為交換條件,阜國數字出讓公司69.09%的股權給NME公司。英國NME公司開發出的是一種"通用多層光盤"(簡稱:VMD),屬於紅光技術範疇。阜國數字總裁郝傑表示,採用英國NME公司的VMD技術的新一代EVD光盤已經在愛爾蘭實現量產。

  NME公司成立於1999年,在美國"場外櫃台交易系統"(OTC Bulletin Board,簡稱:OTCBB)上以NMEN的代號公開上市交易。2004年1月13號,NME公司從倫敦的MultiDisc公司和比利時的TriGm公司獲得了所有多層光盤(VMD)的知識產權。NME公司2006年2月23日挂牌價只有14美分,業内一直有頗多争議,因為OTCBB上有3300多家挂牌企業,股價不到1美元的"殼"公司有近1200多家。這些公司並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挂牌後的櫃台交易,它由十幾個造市商互相交易,也稱"店頭市場。"

  此時,阜國數字融資外國企業受到了媒體的極大關註,這與外資將在阜國數字中控股不無關系。2005年2月,信息產業部將EVD標準頒佈為中國電子行業推薦標準,然而,業界對EVD標準今後的身份比較疑惑。對此,有"圈錢高手"之稱的阜國數字總裁郝傑(來自上廣電)在2005年12月2日面對天極網的記者時,終於坦白了實話:"阜國只是持有EVD裡的部分技術和知識產權,諸如EVD中的MEPG2技術都是國外的專利。"

  搬倒"上廣電",組建"新EVD聯盟"

  2006年2月22日,阜國數字在第一大股東上海廣電集團(上廣電)的組織下,召開了股東大會,阜國數字由英企NME控股之事得以最終敲定。除了先科電子之外,14家股東代表全都參加了股東大會。雖然不少股東對於"股權交換協議"持反對意見,但由於上廣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新科電子等累積持有北京阜國2/3以上股權的3家股東都齊聲表示"同意",所以,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權交換協議"得以通過。

  "這個股東大會就是走走形式,逼我們非當場表決不可。其實,整個會議過程中都是上廣電表達意見,而引資之事根本不靠譜。"一名參會的股東代表對此表示強烈質疑。由於阜國數字大股東上廣電同意引資英國NME公司,EVD國家標準面臨著由外資掌控的尴尬境地。阜國數字第三大股東、北京火馬微電子公司發出強烈質疑:"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上廣電本該更看中控股權而不是區區2000萬元。上廣電最終還是把阜國數字的經營權拱手讓於國外資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其實從日本財團的角度分析,NME公司和上廣電完成交叉持股後,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NME公司也就自然地被納入到了三井-住友財團大體系之中。一方面,上廣電與東芝、索尼等成立的合資企業獲得了廉價的"EVD技術標準";另一方面,日本財團企業又打開了通往中國和歐洲市場的一條新通道。只要上廣電依賴三井-住友財團合資企業的生產線、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以及銷售渠道,無論股權變化還是採用哪家的技術標準都顯得並不重要了。

  然而,有民族責任感的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向上廣電控制的"阜國數字"發起了挑戰。2005年12月,張寶全領導的今典集團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告阜國數字職務侵占立案。由於執法機關在調查中發現了更多的問題,此案件轉成法律程序,由民事訴訟轉為刑事訴訟,所以執法部門採取了必要行動。2006年1月1日,阜國數字總裁郝傑因職務侵占罪被北京市海澱分局拘捕。1月15日,阜國數字的大股東上廣電對《東方早報》記者證實了郝傑被拘捕的消息。

  時世難料, NME公司入主阜國數字後,因為"郝傑案",發現其前途未蔔,於是遲遲不兌現"投入850萬美元"的承諾。無奈之下,阜國數字只能另覓新的投資方,意圖"鹹魚翻生"。2006年9月21日,阜國數字向媒體透露出,其與英國NME簽署的"股權交換協議"已經擱淺,雙方密切協商解約事宜。而此時,上海國旅聯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旅聯合)計劃斥資數千萬元人民幣對北京阜國進行"增資控股",準備成為北京阜國的第一大股東。

  此時,擁有阜國數字EVD 9項專利的兩家公司,都是國旅聯合的下屬公司。國旅聯合比較看好EVD未來前景,決定以"質押權益"折算為阜國數字的一定股份,另外再斥資數千萬元現金對阜國數字進行"增資控股"。這樣一來,其他15家股東所持阜國數字的股權比例都相應縮減。由此,國旅聯合則成為阜國數字的第一大股東,上廣電則退居為第二大股東。人們似乎又開始沉浸在EVD控制權回歸到中國人手上的喜悅之中。



本文摘自《日本財團的中國佈局》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争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系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產業上的隐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制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谲。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制的層面。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