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 很會當員工,卻不會做主管

2014-04-28 09:36:00

    很會當員工,卻不會做主管

    離開《中國時報》之後,何飛鵬在一本財經雜志《卓越》短暫擔任總編輯,就在第二年(1987年)創辦了《商業週刊》。

    這並非何飛鵬第一次創業。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與家人開設“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會記賬也不懂進貨,創業處女航很快就觸礁了。

    第二次創業,何飛鵬27歲,他在天母老家創辦《陽明山週刊》。當時他已是《工商時報》員工,在工作與創業無法兼顧下,逃不了關門大吉的命運。

    第三次創業,何飛鵬35歲。當時的他歷練過記者、編輯、業務、出版等重要職務,已非吳下阿蒙,雜志社的營運模式又比報社簡單許多。他自信滿滿,沒想到卻經歷此生磨難最多的創業之旅。

    這次《商業週刊》的創業之舉,讓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賠光了台幣1200萬的資本;第二年又集資台幣1200萬,結果一年之後又將錢全數賠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資,何飛鵬和夥伴們借光了能借的錢,負債一度高達新台幣1億元。

    “我們幾個台灣第一大報的一流記者辦的雜志,為什麼會淪落到這步田地?”何飛鵬扪心自問。他赫然發現,問題的症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這個不會經營事業的創辦人身上!

    “我很會做員工,但做主管卻是個白癡!”何飛鵬回憶,創刊第二年,他擁有台灣當時最強的工作團隊,但他卻因為不會帶人、不懂理事、不會管錢,白白讓團隊在内鬥過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後,他恍然大悟:做員工和當主管,截然不同。記者何飛鵬凡事全力以赴,是個能上馬打天下的好員工;但好工作者沒有經營管理技巧,不會帶領團隊,卻是個不稱職的創業家。打了天下卻不懂下馬治理,他的努力就顯得不切實際、可笑而荒唐!

    當何飛鵬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時,巨額負債和沉重的責任,已讓何飛鵬無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業週刊》,絕不放棄,每天過著跑三點半跑三點半:台灣的銀行是下午三點半打烊,“跑三點半”就是四處週轉借錢,再到銀行結算,拆東牆補西牆,每天在銀行關門之前把借來的錢打進去。——編者註,週轉現金的日子,並且還要慢慢地改善内部的經營體質。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8年,轉機出現。

    1994年,《商業週刊》出版社出版一本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這本探讨台灣未來命運的書,引起社會廣泛讨論,狂賣30萬本,也為窮途末路的《商業週刊》帶來了活水與轉機。《商業週刊》終於露出生機。

本文摘自《從員工到總經理的成長筆記》


  “自慢”的職場私房學,是你增強專業競争力的捷徑。
  “自慢”,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自己的拿手與在行,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其實不知道,但絕對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每個大廚都有“自慢”的料理,每個職場高手都有自豪的本事。面對職場上的競争與起落,成功的最關鍵之處在於態度。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