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產生於這樣的條件之下:與外部社會自然隔離的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社會地理環境,使社會文化心理(包括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農業社會特徵的生產環境,註重血緣、膜拜祖先、推崇傳統、家園一體的宗教式的社會環境。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與西方思維方式迥異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一是尚古保守的思維傾向。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常常重視先例,註重於從過去的慣例和週期性發生的事實中建立一套基準法則,即以先例作為先決模式。這種畏天命,畏名人之言,聖先王之法,表示了對傳統的盲目遵從,缺乏一種反傳統的獨立意識。二是倫常秩序的思維傾向。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徵是它的倫理性。這種思維傾向是建立在以人的倫常秩序為主體軸心的儒學之上的。主要表現在註重社會的人格,而不是註重個體的人格,人們習慣於從關系中去體認一切。倫常秩序的思維傾向壓抑了人的自主意識,它使人們崇拜地位和權力,失去獨立人格。三是求同排異的思維傾向。這與大一統社會結構及儒家正統思想密切相關。大一統的社會結構要求整個社會在組織機構和信仰觀念方面同步化。建立在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這種宏大國家機構,尤其需要信仰和觀念的同步化。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排斥和壓抑各種異己思想,必然要遏制思維自由創造,阻礙科學文化的繁榮。四是折中融合的思維傾向。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尋求一種中庸、和諧、合一。執兩用中,用中為常道,中和可常行。在這種思維模式下而展開的政治、經濟活動,體現了整體的和諧、天人的合一、兩端的中庸,從而成為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五是缺乏抽象的思維傾向。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經驗型思維,抽象化程度不夠高。中國古代的哲學很少運用概念的邏輯來推理,而是靠比喻來說明道理。這樣的思維方式帶來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缺乏嚴謹性。
2002年9月11日於紅河州蒙自縣紅竺園家中
人類研究的最高目標指向
人是地球上生物圈裡的一個物種,他一定與有生命的任何一個物種有共同的特性;人與不同的生物一定有信息交流,很多自然現象無法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作出判斷,但完全可以用哲學的思維來研究。比如,日本有個醫學教授江本勝寫了一本書叫《水知道》,該書講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他從世界各地採集水的樣本,寫上有“熱愛、感恩、喜歡、仇恨、讨厭”等字樣的小紙條,放入水中,一小時後將水放入-5℃的冰箱中,結果發現被加入愛的信息的水結晶呈現出非常美麗的圖案,而被加入仇恨信息的水結晶卻很醜。上萬次實驗的結論是美好的感覺能使物質發生變化,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結論。中國1976-1978年,週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去世,當時,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出現反常的奇怪現象。我的司機馮開貴講過一件發生在他身邊的事情:他的大伯在馬路上看到一只黃鼠狼就用扁擔追著打,黃鼠狼沒有打到,自己卻倒在路上斷氣了。後來,靈柩供放在家裡面六天,每天夜裡十二點至淩晨六點,這只黃鼠狼都呆在他的靈柩下,打也打不走,第七天,當靈柩擡到安埋地點準備下葬時,這只黃鼠狼突然跳進棺木坑裡死了,與人同葬。如確實如此,這些現象用所謂的科學和迷信都是無法解釋的。這些現象說明什麼?說明一點,人類研究的最高目標指向是人的自身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作為生物圈裡的一個物種和其他任何一個物種之間的信息密碼。
2009年1月21日於教育廳辦公室
本文摘自《盛天下之理鑒世間之事》
《天鑒》是作者二十年的學習心得、生活體驗和履職感悟,涉獵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作者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基於實踐的探索和理論的思考,娓娓道出治國理政之道、養身正家之道、仁醫仁術之道。内蘊真、善、美,外顯情、理、志,充分表達了至真的認識、至善的行為和至美的追求,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激情、理性和意志力。何謂“天鑒”?乃“素心真履,天人共鑒;盛天下之理,鑒世間之事”之謂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所最尊崇的信條,在本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