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述及,每股收益是衡量公司業績的一個基本指標,它實際上體現的仍然是一種資金上的收益率,而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公司現有普通股股東(可能的)每股既得利益,它也不是提供公司單位普通股在主體業績中擁有的(新增)權益大小的一個量度。否則,計算每股收益根本不必考慮普通股股數的時間權重(即計算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而直接以計算時點(如資產負債表日)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或可能普通股股數為依據加以計算即可。因此在這種意義上,每股收益指標的作用類似於淨資產收益率(而不是每股股利),而且它甚至比不上淨資產收益率的科學性和可比性,只不過它相對於投資者而言更為直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已。稀釋每股收益的保守性,就是對這種變相的資金收益率的保守計算。有了這個前提,下面就對公司承諾回購股份時,普通股股數增加的“奧妙”加以分析。
以例為證,假定某上市公司2006年年初制訂的回購股票計劃為10 000股,在其承諾回購其股份的合同中規定回購價格為16元,當期其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為10元。
根據新準則規定,當承諾回購價格高於當期市場均價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事實上,即便沒有做此規定,回購價低於市場價,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就求出減少的股票數,此時也能得出不予考慮的結論。因為這就類似於反稀釋效果,對它的列示是不符合謹慎性原則的)。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則,上例中增加的普通股股數= -10 000=6 000(股)。
此時,人們可能費解:回購股票,普通股數怎麼會增加?下面就對其暗含的可能假定及計算過程加以解析:
(1)回購股票需要公司拿出多少資金?
答案:160 000(16×10 000)。這裡合理假設:理性投資者會將股票以高價回售給公司。
(2)怎樣獲取這麼多資金?
答案:發行股票。這裡合理假設:公司只有通過發行股票,而不是向銀行借款或發行公司債券之類來籌集資金,才能達到股數最大化(分母最大),進而使得每股收益最小化。
(3)需要向市場“增發”多少普通股才能獲得所需資金?
答案:16 000股(160 000÷10)。這裡合理假設:公司根據每股10元的公允市價成功“發行”。
(4)通過回購而從市場減少了多少股?
答案:10 000股。
(5)所以,股票總體上增加了多少?
答案:6 000股(16 000-10 000)。
本文摘自《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解讀與案例分析》
報告數據的生成原理和内涵予以解讀,隨後打開財務報告分析的工具箱,並通過指標體系的構建,揭開財務報告的神秘面紗,講述其背後的故事。在本書最後,作者選取了最新的並且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年報進行分析和解讀。這部分内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檢驗,又提供了撰寫財務分析報告的規範示例。
全書體現最新準則和最新年報之“新”,體現系統思維和知識架構之“全”,體現分析務實、知識實用、資料真實之“實”,以期給予讀者全新而實際的閱讀體驗。
本書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經濟常識的社會大衆,其意不在於編報表,而在於如何識報表、用報表。此外,書中内容對於企業經營者和財會人員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