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才外流可恥?

2014-08-07 13:26:24

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曾聯合新浪網進行調查--"你怎麼看待中國人才外流海外?"結果4797人參與投票,73.94%的人認為中國人才留在海外不歸是種恥辱,只有27.06%的人認為這是因為在國外更合適發展。根據報道,一位接受採訪者雖然沒有出過國,卻不無激動地表示:"這種出去就不想再回國的人,往往是沒有民族感的金錢主義者,愛國主義思想缺乏,個人的得失高於一切。"

  為中國人才流失在海外不歸而覺得恥辱,並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驚詫的是媒體與被採訪者似乎都把"人才外流"當成了"人才流失",明明問題設計是"怎麼看中國人才外流海外",結果卻變成了"怎麼看中國人才流失到海外"的回答。這顯示出媒體和學術界的常識性錯誤:如果"人才外流"到海外就成為了"恥辱",出國留學、工作都屬於"人才外流",那麼也就意味著從在海外搞革命的孫中山,到出去留學過的週恩來、鄧小平、江澤民,再到政府派駐海外的大使官員,全都成為了恥辱,要消除這一"恥辱",只能是像滿清政府一樣徹底"閉關鎖國",這是何等的謬論?!同樣,外國人才只要在中國長時間地工作、學習、生活過,就一定熱愛中國嗎?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曾經留學英國,他就曾經呼籲:"人力資源的全球化是擋不住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流動比以往更多,會比以往有著更多的全球化範圍的就業機會。比如說,中國網通在日本開設分公司,會聘請日本人作總經理,而外資在中國開設分公司,同樣也會請中國人作總經理……我們不能抱怨門打開了,人走出去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開發自己的優勢"。

  其實,即使是聯合國的專家也常常把"人才流失"與"人才外流"對等起來。2008年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發佈研究報告,就對全球人才流動下結論:"盡管人們傳統上認為,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只會給那些引進人才的發達國家帶來好處,對發展中國國家則會造成損失;但如果加以有效和明智的管理,人才流動也會使發展中國家受益" 。

  人才的外流與流失,人才的流入與歸化,在人才流動當中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才流失"是毫無疑義的國家損失,但"人才外流"帶來的影響則不能確定,人才出國的學習、深造、交流、工作,都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是否帶來人才流失也存在不確定性。外流的人才很可能是暫時"滞留"在海外學習或者工作;很可能不確定將來是否留下,甚至很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國外為祖國的政府、企業等工作。

  事實上,即使幾個世紀以前的"傳統上認為",也不能夠否認落後國家外流留學生等前往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理念、經驗、文化以及制度,對於國家崛起有重大的幫助。彼得大帝時代的俄羅斯、明治天皇時代的日本,都因為自身的落後而向先進國家"外流"了大批留學生。中國洋務運動時也派出了官費留學幼童。同時,即使發達國家也可能需要派人去發展中國家學習、受訓、工作,以便幫助本國政府和企業在海外的擴張。

  京都產業大學教授益川敏英是日本9名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得主當中唯一不會說英語的科學家。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舉行的諾貝爾獎紀念演講中就以"I cannot speak English(我不會說英語)"作為開頭。這位教授不但不會說英語,過去也從來沒有出過國,甚至常常嘲諷重視英語的東方社會風氣說:"因為不會英語,所以(我)研究物理"。對於有記者問"如果要求進行英語演講怎麼辦?"他的回答是:"那就(把諾貝爾獎)還回去。"

  然而,生平首次出國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後,益川敏英發生了很大變化:"所有人都用英語說話,只有我一個人用日語,這看起來不太好。我覺得自己只是個半吊子。"益川敏英開始後悔--或許不一定非要學好英語,但一個人應該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隨後,他在面向大學生發表的演講中囑咐說:"研究生畢業以後,要把目光轉向國外。"

  韓國媒體報道這一事件,就把新聞標題取為:"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悔恨。"

  益川敏英的悔恨無疑是對人才外流的一種肯定。簡單地說,只要是這個民族還沒有夜郎自大到自認為完美無缺,只要是有正常國際交往、不選擇"閉關鎖國"的國家,只要有本土企業跨出國門去海外發展,從官方到民間就都不可能沒有"人才外流"。並且,這些肯定不是"恥辱"。

  另外,即使"人才滞留"在海外,也可能是拿著留學或工作的簽證,不一定意味著人才流失。留學生畢業後立刻回國,也不見得是個理性選擇。一個公認的研究結論是:留學生滞留海外"較長時間之後(一般5 到10 年)",將自己在西方所學付之實踐,獲得足夠的海外經驗,再從海外返回祖國。因為有足夠的積蓄與海外實踐,往往更容易融入原籍社會並發揮作用 。

  相反,那些一畢業就去國外、畢業後又立刻回來的留學生,往往可能因為在國内、國外都缺乏實踐經驗,既沒有國際化優勢,又比本土人才更容易水土不服,反而容易淪為"海待"。我在2007年進行一項海歸回國創業成功的調查,結果發現300位回國創業成功的人士平均都有5到6年的海外工作經驗。橡樹資本(香港)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德淼就以一個老海歸的身份告誡說:"我覺得留學生應該在國外待足夠長的時間,個人認為至少要5年。"

  一般來說,"人才流失"是指人才離開祖籍國並"歸化"(對另一方來說)所在國。從法理上說,"歸化"意味著放棄原來國籍並加入新國籍,即從國籍上說其實已經變成了外國人才。從廣義來看,"人才流失"是指人才不再為祖籍國做出貢獻,加入了所在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利益服務。盡管由於雙重國籍的存在,許多人加入外國籍並不意味著散失原國籍,更難以說明已經"歸化",但大多數情況下,移民入籍依然可以成為人才流失的重要標志之一。

  當然,即使全球化深入到多麼"非傳統"的時代,高端人才的流失帶給原籍國的"收獲"也絕不可能多於"損失"。除非這些傑出人才創造的科學技術、知識專利、文化創意、以及資金財富,在祖籍國都能免費共享,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機密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或者幹脆就是這些知識、技術、人才一文不值。否則,只要一個國家為獲得人才所創造的知識、技術、專利、財富需要付出代價,就不可能不存在零合競争,人才流失就必然帶來輸出國的損失。

  一般來說,"流失"的人才跟外流以及環流的人才不同,他們並不是暫時性地離開祖國,甚至通常是攜帶全家一起移民。因為大多數接受國會許可其配偶、子女等直系親屬能同時移民入籍。因此,這些海外人才大多不但不會把自己大部分收入用以向祖籍國匯款和投資產業,不會視為祖籍國效力為首要選擇,更多的情況反而是把自身掌握的技術、經驗,以及在祖籍國獲得的財富、產業都攜帶去了海外。於情於法,都是如此,接納國也會要求他們帶來多少萬美元的投資,創造多少個就業崗位,或者提供何種貢獻和技能。

  概括地說,人才外流是否會造成人才流失,將因為輸出國的特點不同而明顯不同(例如國家大小、發展水平),隨所涉職業與行業特點(例如祖籍國與所在國的行業發展情況與人才供給情況)、教育籌資的模式以及移民類型(例如短期、永久、循環)等不同而不同。

  

  

本文摘自《講述全球最稀缺資源的争奪戰》


   為什麼因為缺乏醫生,塞拉利昂2003年嬰幼兒死亡率高達16.6%,人均壽命不足40歲,而在美國芝加哥的塞拉利昂醫生卻還比塞拉利昂全國還多?
  為什麼美國的“氫彈之父”、“電子計算機之父”來自歐洲?為什麼歐洲免費輸送科學家讓美國爆炸了原子彈、制造出了導彈、把人造衛星送上天、使宇航員登上月球,冷戰中卻還需要美國人的保護?
  為什麼美國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業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國的創始人?為什麼美國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接近40%來自外國出生?為什麼這些外國出生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有22%來自中國大陸?為什麼中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留學博士學成不歸的比例高居新興國家首位?
  為什麼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並且從2006年開始榮登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為什麼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為什麼中國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萬留學生,卻只有30多萬人回國?為什麼中國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於首位?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