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唯一有能力獨善其身的國家(2)

2014-08-08 15:41:07

    雖然此次金融風暴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大沖擊,但對加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及提升全球影響力,並進一步實現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的新定位方面,我們都面臨一個難得的機會。李蘭: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項兵:從受沖擊最大的制造業來看,“中國制造”面臨著贏利的“天花闆”與“地闆”。2007年中國外貿的依存度超過70%,由於多數“中國制造”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具有“兩頭在外”的特點,發展的外部依賴性較強。換句話說,產業鍊上遊的原材料、能源和核心技術,以及產業鍊下遊的渠道和品牌,都對海外市場和跨國公司有很高的依賴性。跨國公司在產業鍊兩端的擠壓,對“中國制造”的利潤率影響較大。一些内生因素也影響著“中國制造”。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新《勞動法》的頒佈與國内勞動力價格上升、資源價格上漲、出口退稅率降低、環保標準提高等原因,提高了“中國制造”的成本,出口商品價格優勢逐漸減弱。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制造基地已開始向綜合制造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和其他國家轉移。據了解,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近年來已降低在中國的採購比例,並開始加大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採購數量。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優秀跨國公司已將競争重心從單純的“技術”層面轉移到了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對人才、資本等資源的有效整合層面。盡管技術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但已被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公司視作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工具之一。關鍵在於,企業是否具有整合資源的能力以及產品、流程和業務模式的創新能力,以此把技術的作用真正地發揮出來,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價值。相比之下,部分中國企業有點偏執於獲得“核心技術”,過度信仰科技對企業發展的決定意義。李蘭:如果說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在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方面,那麼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業來說存在哪些方面的挑戰?項兵:中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依賴於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在過去30年裡,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700億美元,連續17年位列發展中國家首位,但大規模的資本流入給人民幣幣值穩定帶來了很大壓力。第二,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大量外匯儲備。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約為全球排名第二的日本的1?7倍,與排名第三至第九位的國家和地區的總和相當。一方面,巨額且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使自身保值增值的管理壓力已經較大。另一方面,外匯餘額淨值的時常變動,給國内市場貨幣政策調控帶來較大難度。第三,國内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後的競争壓力。目前,全球各主要金融機構通過參股中資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戰略觸角早已深入中國本土市場。2006年,加入WTO的五年過渡期後,中國金融市場全面向外資開放。以銀行為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解除市場準入限制後,目前有57家外資銀行分行、25家外資法人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有50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從事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業務。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業務範圍擴張迅速,它們的業務集中在利潤率較高的中間業務,客戶主要是三資企業、進出口企業和大型優質國企,與其母公司的客戶基礎、全球業務網絡等密切相關。總的來說,中國金融體系仍然比較脆弱,而且面臨“只進不出”的風險。這個時候如果把國家“關”起來防範金融風險,既妨礙本土企業有效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争,同時國際社會也會施加愈來愈大的壓力,我們可能會為此付出非常大的經濟、政治與外交上的代價。搞不好,傳統制造業辛苦賺來的錢,也可能會被國際金融機構“偷走”。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