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6)

2014-08-08 15:56:21

    但是,資源類重要生產要素價格仍然長期維持低水平和行政性調價,不能反映資源稀缺性、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損失代價。在這種情況下,高耗能、高排放的產品、投資項目和企業都有很大的利潤空間,這也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工業產值和攀比經濟增長速度的誘因。最近幾年反複出現的煤、電和成品油供給緊張的情況表明,資源價格扭曲、形成機制不合理的負面影響日漸突出,不能有效引導地方和企業在節能降耗減排上下功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實踐證明,加快理順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已經成為深化價格體系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性條件。宋曉紅:可是,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會不會加大價格上漲壓力?盧中原:從目前情況看,已經不必擔憂資源價格改革會加大漲價壓力。2008年8月以前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的情況已經根本改變,其後消費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漲幅都已明顯回落,有的分析報告預計,2009年會出現價格繼續下跌,導致通貨緊縮。我認為這還需要觀察。不過,目前經濟降溫、消費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下跌,確實是加快改革資源價格的大好時機,加大這一改革力度,既有利於調結構、促轉型,也有利於防止通貨緊縮。客觀地說,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改革,在短期内會加大價格上漲的壓力,這是難以避免的代價。持續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正在使我國原有的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的使用成本已經面臨逐步提高的趨勢和壓力。我們在開拓國際市場和利用國際資源時,也不得不應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日益增大的新挑戰。但是更應看到,合理的資源價格會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替代,降低成本,消化漲價壓力,更多地增加有效供給,從而有利於在中長期内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反過來說,不推進資源價格改革,不等於沒有漲價壓力。很明顯,為維持資源低價格,國家被迫支出大量財政補貼,表面上保持了價格穩定,實際上引發緊缺資源外流,反而加劇了供給緊張。漲價壓力積蓄已久,只有通過市場化改革,把這種漲價壓力轉化為增加供給的活力,才能真正穩定價格總水平。

    面對金融危機,企業家要提高自身素質和企業的内部管理能力,

    同時要設計避險機制。李蘭:這一次的金融危機對國内的企業沖擊很大。有很多人說這是企業界一次重新洗牌,有人說這是企業家隊伍的一次大浪淘沙。如果從微觀層面和企業層面來看,您覺得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樣的?盧中原:我覺得,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外部環境的突然惡化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倒逼機制,逼著企業加速轉型,從原來粗放型的生產方式轉向集約型。對於企業來說,現在確實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可以加速企業的優勝劣汰。一般來說,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是不太容易實現優勝劣汰的,因為幾乎所有企業的利潤空間都很大,再加上中國的資源價格偏低,資源稅也偏低,因此很難淘汰那些相對較差的企業。而在經濟“回調期”,會真正淘汰一批早該死掉的企業,也會產生一批新的更有競争力的企業,為下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準備新的“領頭羊”。李蘭:那麼您認為企業家應當怎樣抓住機會成為“領頭羊”?盧中原:從内部來看,企業要抓住這次機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比如說改進企業的内部運作機制,像海爾集團的流程再造等。同時要抓住機會進行内部管理創新,提升企業内部運作效率。從外部來看,企業要學會主動設計和利用避險機制,比如說出口企業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鎖定交貨收款時的匯率,這樣就可以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同樣,針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也要建立或利用相應的避險機制,例如通過長期供貨合同和戰略合作聯盟來規避市場波動和技術創新帶來的風險。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