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5)

2014-08-08 16:10:37

    盧中原: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確實應當註意防止再次形成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一定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增長、擴内需、調結構”的方針,合理引導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方向,不僅要投向基礎設施,更要投向有利於擴大就業、改善民生、拉動消費的項目,投向有利於技術進步、節能降耗、促進產業升級的項目。這樣做,既可以擴大投資需求,又可以使部分投資需求轉化為消費需求,使4萬億元投資起到拉動内需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避免走低水平重複建設的老路。當然,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必須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比如在微觀層次上,應當加強對重點項目的審計監督,防止投資資金被挪用截留;投資項目應當堅持做好可行性報告、落實批地指標、通過環境評估,這些制度不可偏廢,否則不應倉促上馬。在經濟政策層面,應當加強國土規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信貸政策等重要政策的協調配合,努力使這些經濟政策在引導投資方向時形成導向正確的合力。我們應當認真吸取經濟發展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切實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進步、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管理改善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增大。但這是以過去經濟增長粗放程度過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式遠未實現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與世界先進國家水平甚至國際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無論按照每千克石油當量產出的GDP,還是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目前中國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國家低15%以上,比歐盟國家則低40%以上。在粗放的增長方式下,土地、淡水、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脆弱。因此,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能再回到粗放投資的老路上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不能“懸空”,這是中國站在30年改革新起點上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不能因短期的經濟回調而輕易改變。

    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

    轉變。李蘭:中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判斷沒有改變。但由於我們處在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期,所以面臨的問題很多,也很複雜。您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應當如何應對?盧中原: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正在進入回落期,同時,我國人口和新增勞動力衆多,就業壓力巨大,改善民生的期待日益強烈,客觀上需要保持較快的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更是迫切要求我們加快關鍵領域的改革,特別是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導向清晰的體制保障。通俗地說,在經濟回調期,我們既要保增長,更要調結構、促轉型,這都需要深化改革,加快體制創新,而加大資源價格改革力度,對調結構、促轉型具有突出重要的意義。宋曉紅:就是說,您認為理順資源價格機制是當前深化改革的一個關鍵點。盧中原:是的,無論是實現平穩快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還是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需要以不失真的市場價格體系為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市場化,形成了真實的市場信號和靈活的微觀反應機制,增強了經濟活力和供給能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層面的價格總水平提供了客觀條件。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