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把錢存到銀行放心
20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把錢存到銀行,卻得不到一分一厘的利息,即零利率,任由銀行處置他們的存款。類似情況在我國也發生過,我國在1999-2006年期間一直保持了極低的存款利率,且開徵了20%的利息稅,本來就極少的利息,還要上繳一部分給國家,所剩下的就少得更可憐了。
沒有過生活體驗的人,對此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在零利率或近於零利率的情況下,與其將錢存入銀行,還不如將它存放在家裡,這樣既可以隨時用它來消費,又可以抓住合適的時機進行投資。要知道,去銀行存取款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經常得排隊,還要牢記密碼而又不能讓他人知道,既費力又費腦(西方將往返於銀行與家庭之間的成本稱為"磨鞋底成本")。在存款沒有可觀利息收入的情況下,將錢存入銀行得不償失。
但是,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在上述那個時期,大多數人會選擇把錢存入銀行,而不是存放在家裡。以我國為例,1999-2006年間的居民年末存款餘款是"芝麻開花,節節高",1999年年末是59621.8億元,2006年年末是161587.3億元,年均保持了15.3%的增長率;在當時的日本,情況也是與此大抵相似。這個事實引出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按照人們理財的正常思維,今天的100元僅相當於明天的80、90元,在銀行零利率或低利率的情況下,將錢存在銀行無疑是虧損的。在如此虧損的情況下,為何大多數居民都心甘情願地把錢送給銀行,讓銀行去謀利呢?
問題二:既然將錢存入銀行是一件相當劃不來的事情,還不如將錢即時消費掉或進行一些投資,這樣至少能獲得與當時錢數相對等的效用。那為何事實並非如此呢?
其實,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此時此刻有著深刻的感受,不用專家解答也再清楚不過了。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隨著金融危機在中國的擴散與蔓延,我們進入了經濟週期的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物價不再持續上漲,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結束了之前的瘋漲狀態;工作不再那麼好找,之前部分經濟學家所預測的中國勞動力人口將在2009年進入短缺時代沒有成為現實,而是失業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困難;居民的收入進入到了緩慢增長階段,很多單位不再給員工加薪,甚至出現了減薪現象。總而言之,我們現在處在了一個與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之前截然不同的時期了,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我們的經濟進入經濟週期的衰退階段,這就是上述兩個的問題答案本質所在。
本文摘自《通貨緊縮下老百姓的生存法則》
經濟危機繼續蔓延,通貨緊縮初露端倪我們的錢越來越值錢了,但我們掙錢卻越來越難了為什麼能夠買到便宜的東西是件危險的事? 通貨緊縮下如何理財?如何生財?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隨著金融危機在中國的擴散與蔓延,我們進入了經濟週期的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物價不再持續上漲,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結束了之前的瘋漲狀態;工作不再那麼好找,之前部分經濟學家所預測的中國勞動力人口將在2009年進入短缺時代沒有成為現實,而是失業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困難;居民的收入進入到了緩慢增長階段,很多單位不再給員工加薪,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