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節目的興起(7)

2014-08-14 22:27:53

    國内節目是這樣子,在亞洲地區做過很多的測試,你一個頻道上,國外節目和當地節目的結合點是在什麼地方?從專題頻道來說,我們是講歷史、文化的,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現在中國的節目可能是占到45%左右,這個數量會基本上平穩在50%左右,不會再繼續增加很多,因為我們希望有一個中西方文化的平衡點,第一年全部自己制作的,不算翻譯的、改裝、支持的,紀錄片是兩百個小時左右,今年以後會增加到四百個小時,已經是很快的增長速度了,紀錄片不像新聞,不是每天都可以做出來的,要假以時日,非常感謝。

    提問:你是一個文化人,我的問題是關於風險投資方面的,我們知道吳徵先生對很多項目進行考核和投資。有時候會利用大公司的名字來圈錢,案例非常多,您和您的先生一般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這種損失和陷阱?第二,您用什麼樣的方式了解和您合作的公司?

    楊瀾:吳徵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學金融,後來搞媒體的兼並,所以對財務和資本運作我感覺他是很有才華的。陽光的一個模式是我們通過購買上市公司,香港的上市公司梁記建築公司,註入我們的概念,不斷加大媒體的概念,發放新股來募集資金,第一次募集了2億多港幣,這是我們啟動的資源。目前廣告源源不斷地進入,基本維持比較健康的運作狀態,燒錢沒有開始那麼多了,一開始硬件投入比較多,現在進入了平穩的、可預測的發展狀態了。所以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一個集資的必要,未來的合作,當然首先是理念上相同,跟新浪我們是一拍即合,第一我們都是民間的内容提供者,他們是ICP,我們做影像方面的東西,未來的頻率發展有很好的切合點,互相彌補,他們做新聞,我們做專題,這種彌補並不是在很多的合作者身上能夠找到的,而且兩個公司的管理都層有類似的背景,比如對國内市場的了解,以及海外的經驗,會組成一個非常好的管理團隊,對於兩個公司的發展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一個是看人,一個是看公司的構成和它的理念,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提問:您原來出過書,我想知道您這種提問的素質是什麼時候培養的,是大學的時候還是工作以後?促使您成功的能力和素質,有哪些是在學校裡培養的?謝謝。

    楊瀾:“我問故我在”寫過一個例子,我是1986年上大學的,那時候有一個美國老師是教宗教歷史的,他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說,任何人有什麼問題沒有?我們整個年級沒有一個人舉手,那個老師掏出一個美金,說誰要問問題就給他一個美金,我們感覺很受侮辱。中國學生提問的習慣過去不是很多,今天我看到大家非常踴躍,非常開心,其實跟東方人的含蓄有關。有時候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不要問了,讓人感覺太丢臉了。到西方會發現,不管自己有多麼笨的主意,都會說出來,這個很占便宜。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一上課每個人都滔滔不絕,我就想我怎麼就說不出來呢?後來仔細琢磨,也沒有什麼。所以就有信心了。在美國如果上課讨論不發言,老師會給你一個B—,所以一定要開口,一定要說話。我在北外學校裡讀書有一個很好的積累,就是說,只有學外語的學生是練口語的,學工科的學生不練口語。這就逼迫我們要開口,老師考試的時候,給你一個題目,在門口先準備五分鐘,硬逼你說,這對後來的發展很有幫助,所以現在以說為生。但是我想大家不管是學理工的,還是學什麼的,腦子裡有想法,要說出來,說的本事,也是未來各位在超級的實驗室裡,或者是在各種發展項目中都是非常需要的,我們發現,微軟研究員張雅琴,很多公司的CTO,都是很會說的,否則人家不投資。

    

    ●成長貼士

    ◆什麼樣的文化適合一個新的中國,一個不斷走向改革開放,走向國際化,同時堅持自己特色的中國應該有的文化,我沒有答案,在座的人也沒有答案,應該作為一個主動的思考者來尋找答案。這些答案在我們的文化當中,現實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因為我們組合在一起就是中國文化。

    ◆大學還是工作的基礎時間,看得書越廣越好。

本文摘自《影響你一生的名人演講》


   針對中國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針對當前學生中存在的對成長消極、迷茫和倦怠情緒,策劃推出《做有出息的孩子——影響青少年一生的演講》。此書針對這個熱點,選擇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俞敏洪、楊瀾、於丹、潘石屹、成龍……鑒於自身從平凡到卓越的歷程,以在中國大學演講的形式為青少年如何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自己成為“有出息的孩子”所需的潛能給出了許多規劃和答案。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