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是中國海外並購“遠徵隊”中的一支重要組成力量。這是一支特別能戰鬥、能夠適應各種複雜地貌、最具作戰勇氣和打硬仗精神的隊伍,是中國企業出海並購隊伍中不可或缺的探路者和踐行者。
根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至2007年底我國已有民營企業550萬戶,其中註冊資本在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5700多戶;商務部數據顯示,到2007底我國共有7000多家國内投資主體在境外直接投資企業達1萬多家,其中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的民營企業主體達800多家。
民營企業的來源可分為兩種:原創型企業和改制型企業,前者是由企業創始人直接創設,後者則是由公有企業改制而來。而如果按照企業的“地域出身”劃分,民營企業又可分為在“農村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鄉鎮企業”和在城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城市企業”。
1. 鄉鎮企業:從工匠鋪到跨國公司
相對於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而言,民營企業在中國的起步較晚。應該說,時光倒退30年,中國並無民營企業,有的只是國有和集體企業。即使是在整個80年代,民營企業都還處在襁褓之中。根據全國工商聯的數據,到1989年中國的民營企業數量僅有9萬戶,註冊資本總額只有84.5億元;而18年後,這兩個數字已分別達到550萬戶和93800億元,增長了60倍和1110倍。
而國有企業盡管在80年代也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但改革的主要方式仍是放權讓利,其結果收效甚微,多數國有企業長期處在虧損的邊緣。
如果從地域上看,開設在中國城市中的各類企業——國有、集體或是民營企業,在80年代的經營業績可以說都是乏善可陳。實際上,整個80年代是“鄉鎮企業”的天下,正是這類從中國農村中起步的企業,到後來逐步發展成為足以與資源廣博、受政府大力扶持的國有企業相抗衡的一支力量。到1990年,中國鄉鎮企業的利潤總額達到265億元,利潤率為5.6%;而同期全部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246億元,利潤率為2.6%,鄉鎮企業一舉超越了國有企業。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