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想的主業務戰場内也是如此,一台PC的零部件中,從芯片到硬盤,從顯卡到聲卡,主要的“闆、卡、條”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日、韓以及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地的企業手中。當聯想工廠把這些部件組裝到一起,貼上聯想的標志放到市場上後,產品標簽上的價格浮動空間已經非常小了,因為隔壁櫃台上和聯想電腦相同配置的一台其他品牌的電腦,可能在配件組裝價格基礎上一分錢不加地向外出貨。
“貿—工—技”的發展道路看起來並沒有錯,但走起來卻遠不那麼容易。猶如爬山,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從“貿”向“工”爬的這一段很容易,大家都爬了上來,來到了半山腰;但由“工”向“技”這一段的攀爬卻難如登天——中國企業開發的技術,要麼是對西方已經淘汰了的舊技術的模仿,這當然可以無成本取得;要麼就是付費使用西方的新技術,企業實際只做個簡單的拼裝工作,這就是“中國制造”的全部奧秘。於是,所有的中國企業現在都集中在半山腰的“生產制造”平台上,再往上是技術的瓶頸口,盡管所有的企業都渴望繼續能向上攀爬,以便取得在技術上的突破,但絕大多數的企業又只能停在原地,望天興歎。
由於“貿—工”這一段的路並沒什麼難度,因而爬上來的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當所有的企業都擠在半山腰的一個平台上,大家誰也再爬不上去,而平台上已人滿為患時,就只好展開火拼,以求自保,“降價”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招式。但戰争並無勝者,即使把別的人擠下平台,馬上又會有新的後來者加入進來,不斷蠶食先來者的地盤,然後再比拼體力,頻頻向對方發出攻擊。
此時,所有的人都盼望有所突破——從價格戰的紅海中突圍,走出去,到國外去尋找新技術,開辟新市場!TCL的李東生在做如是想,海爾的張瑞敏在做如是想,聯想的柳傳志也在如是想。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已經是箭在弦上。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