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中國嚴重的水污染狀況,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曾公開發文說:目前,中國的水污染已經逼近危險臨界點,7大水系的26%是五類和劣五類,9大湖泊中有7個是五類和劣五類。五類和劣五類水不能接觸人體,連農業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說,七大江河除了幹流因水量大而水質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幾乎全部壞死!80%的湖泊水也全部壞死。藍藻事件是一個標志——傳統的發展模式積累的環境成本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恐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我們就將面臨嚴重的社會和諧問題!
3. 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中國在發展制造業過程中一直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它讓“中國制造”名揚世界;另一方面,它所帶來的副產品——環境污染已讓中國陷入“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這其中不但有水污染,還有更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
中國的污染排放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大氣污染非常嚴重。由於長期沿用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排放的單位GDP氮氧化物遠高於發達國家,是日本的27.7倍、德國的16.6倍、美國的61倍;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0倍。
污染的排放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衆健康產生嚴重的損害。中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量達到了60.7億噸。國際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提出:中國很可能在2007年取代美國成為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16個。英國《獨立報》記者查爾斯•沃克在一篇報道中稱,中國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個歐洲排放的還要多。
2005年1月27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正式發佈了評估世界各國(地區)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CESI),結果顯示: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數11位。 這一結果表明,中國的環境質量惡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國内外研究機構的成果顯示,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中國GDP的3%~7%,而且它還引起其他相鄰國家的嚴重關切。美國《新聞週刊》的一個記者在一篇題為《中國輸出污染》的文章中寫道:“中國大氣污染所導致的酸雨和其他污染物正在毒害中國近1/4的耕地,甚至日本和韓國部分地區的農作物也因受到中國酸雨的侵襲而枯萎。過度伐木和草場退化造成的沙塵暴在北方肆虐,甚至吹到了美國西海岸,如今27%的中國國土正在沙漠化。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緊隨其後,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得到”的另一面意味著“失去”,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在拿到手的每一筆收入背後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大的環境污染代價,而這些代價,無疑都要由我們的子孫來承擔。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