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也許要流行。因為它試圖回答一個頗為流行的問題,這就是一度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其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究竟還能不能持續?在娓娓道來、明快叙述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也是一種頗為流行的擔憂:處於“微笑曲線”最低端的中國制造業,賺到的只不過是很微薄的苦力錢,付出的卻是過度開發環境、資源的不可逆轉的巨大代價,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經濟怎能維系持續的輝煌?
比較不同的,是本書為難以為繼的中國經濟開出的“藥方”。作者的核心主張,不是眼睛向内關門刺激内需,而是繼續開放。不過要改變開放的重點,從前30年的“引進”轉為“向外”。不要誤解,本書的“向外”並不是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一時頗為流行的“到華爾街抄底論”,而是主張向外產業投資,利用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收購那些“中國制造”的薄弱環節,在全球舞台上沿著那條“微笑產業鍊”提升中國經濟的含金量。
更為不同的,是作者對自己心儀的“向外戰略”,絕沒有停留在闡釋意義、預估收益的幼稚階段。相反,本書分章細說中國的企業界一旦走上“向外”之路,可能遭遇重重的困難,甚至跌落某種陷阱。這說明作者對自己的主張煞是認真,知而言、言為行——他分明是老老實實地告訴實業家,唯有切實解決“向外產業投資”過程中的種種難題,中國企業才真正走得出去。
試問:一本書提出的問題流行,反映的情緒也流行,就是答案與論證答案的風格較為獨特,這樣的書能不引起讀者更大的閱讀興趣嗎?我自己的經驗是,拿到本書就可以很快地翻讀下去——沒有眼花缭亂的數字與圖表,沒有艱深晦澀的術語,更沒有複雜的理論邏輯,加之作者的文字淺白,無論你同意不同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麼。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