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從樓市博弈想到我與任志強的豪賭(1)

2014-08-19 09:27:20



  推薦序2:

  從樓市博弈想到我與任志強的豪賭

  艾學蛟

  不要奢望房價堅如磐石,每一件闆上釘釘的事情都可能松動。樓市從來就不是長盛不衰的宴席,離譜的房價總有一天會回歸理性。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以及國家經濟的風向標,房地產一直是盤活中國經濟的重要棋子。從1998年國家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始,中國房地產行業走過了10年的路程。其中,市場化的發展讓其呈現生機勃勃勢頭之餘,也埋下了泡沫破裂的定時炸彈。

  房價關系民生,自然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房價一路蹿升,房地產商心中自然欣喜萬分,老百姓只能望"房"興歎。但是,就在房價如日中天的2007年9月,我與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先生進行了一場豪賭。

  2007年9月,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先生"口出狂言"--中國房價到2020年以後才能下降,並言之鑿鑿:即便到2015年人口下降,也不等於所有人都不買房子,他們的購房需求以及結婚生子的需求仍然會延續5年以上,按照這樣推斷,到2020年以後,中國的房價才可能出現下降。

  事情的發展趨勢是否真如任先生所言,我並不能苟同。當時,我就認為房價在2008年會下降,但基於當時房地產如火如荼的發展狀況,以及我身邊的朋友們,無論是國内頂尖的知名經濟學家,或是資產身價上億的企業大亨,還是平凡老百姓,似乎達成了同盟一般,都一口咬定房價只升不降,我最終採取一種謹慎的態度,在新浪博客中預言2009年前後房價一定回落。博客發表後被新浪網置頂到了其博客門戶首頁,同時也被國内上千家網絡和紙質媒體轉載,引發了極大的争議。

  時隔半年之後,我和任先生在"2007~2008年度首屆中國財經博客20強"大會上見面,任志強似乎對打賭事件還心存微詞,並對結局未置可否。但此時房價已經開始陷入開發商死扛、消費者不買賬的博弈階段。

  再笃定的推論都要有充分的證據。事實上,豪賭的勝利不能歸結為我幸運,房價下跌的推論,正是審時度勢的結果。首先,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為己任的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實施幹預,金融政策成為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手段,2007年9月14日央行第五次加息,此前政策的效果在"溫水煮青蛙"之後也開始顯現;此外,令人咋舌的高房價,以及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貸款買房的利息,讓購房者的購買成本大大提高,使得購房者尤其是投資、投機房產者的購房動機和行為被抑制。觀望氛圍愈加濃厚,市場不再遍地黃金,露出貧瘠之相。在雙重壓力之下,向來以現金為王的房地產企業,為求生存和長遠發展,不得不做出降價以回籠資金的選擇。

  此後,在房地產這個焦點中的中心地帶,順風向上的趨勢被打亂,一場狂風暴雨般的博弈展開了。國家宏觀調控機構、房地產商、購房者,每一方都開始握緊自己的拳頭,力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占據上風。房地產行業雖然自恃地位之重,但仍不可避免地處於被動的一方,從不斷倒閉的地產企業、地產中介們就可見一斑。

  當然,無論怎樣的結局都要經歷一個過程,雖然目前為止房地產的調整還在路上,但歷經一年多之久的調整大戲卻是精彩無比,其中的驚心動魄、曲折離奇及明争暗鬥,都在此書中得到一一展現。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