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獻身科學、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幫助人們解決吃飯問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也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院士從質疑權威開始了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他說:“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袁隆平還說:“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個我是有深刻體會的。”
2008年,袁隆平院士已78歲高齡,但他仍堅持下田研究。他認為,做科研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這是基本功。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頑強的毅力。“我的工作主要在實驗田,越是打雷、刮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裡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只要田裡有稻子,我每天都堅持下田實驗。”
到2008年為止,袁隆平院士已經獲得了19項國内外大獎。他的成就也充分地說明,“以腳做夢”,才能最終開創輝煌的業績。
李嘉誠說:“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使用他就會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李嘉誠的忠告向我們表明:只有踏實行動的人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業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凡成就一份功業,都需要付出堅強的心力和耐性,只想坐收漁利,那是在白日做夢。
本文摘自《努力工作,不折騰》
本書從企業到員工及公務員的角度出發,在闡釋“不折騰”理念的基礎上,重點講述了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工作中“不折騰”的意義和必要性,並著重論述怎樣才能在工作中“不折騰”。旨在幫助職場員工樹立自己的“不折騰”意識,避免員工個人在工作中的“曲線運動”,為組織的穩定發展和個人的工作業績提升給予一定的啟發,以期達到人人都將“努力工作,不折騰”紮根於自己的内心深處,並將此作為一項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