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内部力量,就是内驅力。内驅力一詞是R?S?伍德沃思於1918年首先提出來的,以表示激起行為機制的原動力。
人的内驅力可分為兩大類:由饑餓等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内驅力稱為第一内驅力,又稱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級的内驅力;由責任感等後天形成的社會性需要所產生的内驅力稱為第二内驅力,又稱社會的或高級的内驅力。一般來說,高級内驅力對低級内驅力起調節作用。
在R?S?伍德沃思之後,C?赫爾提出了"内驅力減退說"。他認為,行為傾向的強度決定於由學習所形成的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強度,即決定於習慣的強度與内驅力。習慣強度的增大不是因為強化的作用,而是因為機體内驅力的滿足。他認為内驅力和情緒上的滿足與否是相互結合的,當有機體和週圍環境不相適應時,有機體内部便處於一種緊張驅動狀態,機體的所有習慣方式,只有在驅動狀態下才能夠被激起;而在緊張狀態減低後,則獲得愉快的滿足感,内驅力的力量也就會隨之減退下來。
由此就可以認識到,要想激發員工的内驅力,我們需要的不是給團隊提供一個舒適的、愉快而又滿足的環境;恰恰相反,我們需要讓他們時刻意識到外界環境的壓力,只有如此,才能讓團隊成員處於一種緊張驅動狀態,時刻保持戰鬥的動力。
事實上,那些已經做得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無不是用這種方式來激勵他們的員工繼續奮鬥的。像華為的任正非、微軟的比爾·蓋茨等,都是引爆員工内驅力的高手。
任正非那篇震驚企業界的《華為的冬天》,引來了無數人的推崇與學習。而事實上,這篇文章是在華為2000財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出籠的。任正非在華為業績處於前所未有的巅峰的時候大談危機和失敗,原因何在?
在經營業績最好的時候去談公司危機,任正非的目的就在於繼續讓員工處於"一種緊張的驅動狀態",不能讓愉快的滿足感這種情緒在公司内部蔓延。否則,整個公司就會出現一種成功後的惰性,公司這個大團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大減弱。
事實上,華為能夠發展到今天,與任正非一直把自己放到一種"緊張的驅動狀態"也有直接的關系。正如他在《華為的冬天》裡面所講:
"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10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本文摘自《如何打造團隊戰鬥力》
團隊的重要性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所率領的團隊並不能發揮出1+1〉2的效應。原因何在?當你認為你是在率領一個團隊時,也許它不過是一個群體,甚至是一個團夥。這就是你的團隊為什麼總是不能圓滿完成任務的原因。本書通過對團隊、群體、團夥的分析,闡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團隊,提出了團隊“戰鬥力”與“有效戰鬥力”的概念,並告訴讀者如何塑造一支具有“有效戰鬥力”的三角形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