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中國一些高層領導人擔憂的是這一提法的第二個詞:“崛起”。把“崛起”一詞譯成英文,更準確的譯法應當是“thrust”、“surge”。中國高級外交官不願到世界各地推銷“中國崛起”的論調,他們尤其擔心美國的批評者會把中國的“崛起”視為“威脅”。在2003年以後,中國的高層領導人開始採用“和平發展”的提法。“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回事,”鄭必堅說,“只是措辭不同而已。”事實的確如此,但提法的轉換表明:中國十分註意在前進時不要張揚。
中國政府還在採取措施,讓中國人民也能很好地領會這一戰略。2006年和2007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部12集的專題片,名字就叫《大國崛起》,顯然是要達到教育公衆的目的。鑒於這一話題具有明顯的政治性,播出的内容肯定受到了嚴格的審查,以確保把政府的立場傳遞給人民。這部專題片按照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方式制作,體現了較強的思想性和高超的智慧,内容涵蓋了9個大國的崛起,從葡萄牙和西班牙一直講到前蘇聯和美國。專題片包含了大量的人物訪談,採訪對象都是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國別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準確的,各國所占的篇幅也大體保持平衡。例如,日本的崛起在中國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專題片對此的處理卻非常公允,絲毫沒有煽動對於日本侵略的民族主義的意思,而且一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經濟上的崛起大加贊揚。需要強調的是,專題片中的有些觀點是有導向性的。例如,在有關美國的部分中,長篇累牍地講述西奧多•羅斯福和福蘭克林•羅斯福管理和馴服資本主義的做法,以凸顯國家在資本主義中的作用。而且,專題片對美英的代議政府制度保障自由、提供合法性和維護政治穩定的能力贊不絕口。
專題片包含的基本信息是:一個國家的崛起之路在於經濟上的實力,而軍國主義、帝國和侵略擴張是自取滅亡。專題片反複重申了這一觀點。最後一集是所謂的經驗教訓,直言不諱地列舉了大國崛起的幾個關鍵因素:民族凝聚力、經濟和科技成功、政治穩定、軍事實力、文化創造性和魅力。最後一條被解釋為“一個民族觀念的吸引力”,這與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是一致的,而約瑟夫•奈正是制片人採訪的學者之一。專題片在結尾處斷言,在當今的新世界上,一個國家只有擁有不斷創新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實力,才能保持競争力優勢。簡言之,通向權力之路的是市場,而非帝國。
本文摘自《大國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
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CNN節目主持人、《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法裡德·紮卡利亞為我們重新界定各國經濟強弱,剖析全球發展及美國強權地位之變異!
這是一個群雄崛起的時代!
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肯尼亞……
以及許許多多國家的強大
後美國時代來臨了!
世界經濟新秩序重整,我們的基點和機會在哪裡?
後美國時代,誰能為我們重畫世界經濟結構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