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簡單工作,隨性生活
梁文道
關於生活,所有要知道的事情,其實我們早都知道了。如果還要靠看書來提醒,只因我們習性太深。
金融風暴之後,很多美國人開始反省他們的生活和價值觀,他們開始覺得過去老是拼命工作、拼命掙錢,到頭來卻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香港人也是如此,每個人一天到晚都忙得一塌糊塗,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你最近忙什麼。如果你跟別人說我根本不忙,那麼大家就會覺得你大概是出問題了,甚至認為你整個人存在的價值都減弱了。
裡奧·巴伯塔(Leo Babauta),曾經也是一個超級的美式工作狂。後來,他卻搬到離美國本土非常遙遠的關島隐居,天天經營自己的博客“禅習慣”。它一下子就已經躍居全球熱門博客前50名,超過2萬訂戶,平均每月點閱率超過1360000次。而這本《少的力量》就是“禅習慣”的結集了。
他的觀點一點也不複雜,就是希望大家過上簡單的生活。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挑出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事情,同時減少平常的工作。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能夠完成很多一直想做但又沒有時間去做的事。就拿他本人來說,他在過去幾年達成了以下幾項任務:健康飲食,開始吃素,而且戒了煙;每天慢跑,參加過兩次馬拉松和兩次鐵人三項全能賽;成為早上4點起床的鳥兒,整頓了家中不必要的雜物,並成功減掉20公斤的體重;順利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存到了人生第一筆應急基金;寫了兩本暢銷的電子書;然後辭去了工作在家自行創業。
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答案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更根本地思考提高效率的目的,你為了什麼而提高效率。
例如手機,根本是一種最能剝奪自由的工具,卻總被宣傳成“讓你自由自在,隨時保持聯系”的好東西。回想那沒有手機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門工作老闆找不到他,下班離去時老闆還是找不到他,何等逍遙?現在可不同了,我們每個人都是手機的囚徒,無所逃於天地間。
這本書裡令我印象最深的,恰恰是我早已實行多年的規則。比如說“不要一整天都在打電話,應把該聯絡的人全數列出來,電話一次打完。我通常會撥出30分鐘的通話時間。電郵亦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會成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時間收發信件”。對於上了“黑莓”瘾,三分鐘收不到郵件就渾身不自在的人來說,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可是請回頭想一想,聯絡到底是為了什麼?從前我們是因為有事才想到要聯絡他人,現在往往卻是為了聯絡而聯絡,所以我堅拒使用MSN和QQ之類的東西。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聯系方式,彼此交換電話電郵的時候會順道問一句:“你有沒有MSN,這樣子會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這麼方便,更何況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這類聊天工具的習慣,他們有事沒事都要搭上幾句話,誰上線了就跟誰說聲“Hi!”,誰說自己“今天不開心”,就要草草安慰他兩句問他到底怎麼了。這種溝通有多大的意義呢?其唯一作用無非就是讓沒有意義的溝通繼續下去。
工具讓人異化;現代的通訊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我們不再問它們存在的目的何在,我們只是被它使用,讓它成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有害的廢話(例如八卦是非、謠言和中傷)。就算你一句話都不說,但你就不覺得誰上線都得通知大家一聲很無聊嗎?到了最後,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時間又大幅減少。
我計算過了,在沒有使用手機之前,我每天花在電話上的時間不多過20分鐘,如今它已膨脹為40分鐘了。有了電郵之後,我每日與人聯系的時間又多了一小時。如果你使用MSN,又喜歡不停收發手機短信,那麼你一天下來大概要用掉至少三個小時去和他人保持聯絡。一天24小時,你有多少個三小時?
裡奧·巴伯塔說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我們竟然都把它忘了;在以多為美的年代裡,“少”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對多數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準備餐點與進食、交通、工具,以及處理雜務上的時數,每天其實就有那麼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請多加保護自己的時間,這是你最珍貴的資產,請務必以生命捍衛它。”沒錯,生命的目標不是提高效率,然後省下時間去做更多的事;相反地,增加工作效率是為了更完滿地享受生活。
本文摘自《越簡單越厲害的工作生活法則》
本書講述了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如何通過“少的力量”來管理自己的生活,提升人生價值。書的第一部分將探究“少的力量”中的六個指導性原則,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個人的生產力,同時簡化生活。第二部分會涉及到如何把“少的力量”運用進實踐中,指導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如何把這些原則和竅門運用到一些關鍵性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