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商道即人道,“做人”與“做生意”的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語錄解讀
李嘉誠一貫採取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策略,1992年,他在内地的投資終於得到了回報,李嘉誠以其誠心和耐心迎來了内地投資的黃金時期。4月27日至28日,江澤民、李鵬等分別會晤李嘉誠。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他宣佈成立第一個在内地註冊的聯營公司。隨即,他在深圳、廣州、上海、福州、重慶等地開始進行房地產投資。
李嘉誠在内地投資最具争議的項目是北京王府井的東方廣場。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發出信號,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大財團蜂擁而至,都希望能夠分得一杯羹。李嘉誠經過仔細分析後認為,在内地,土地價格與起樓造價的比例往往是1∶10,而香港不少地段正好相反,内地和香港合作的基礎是互補互利,香港方面的優勢是資金雄厚,内地則控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權。通過雙方談判,李嘉誠獲得規劃建築總面積14萬平方米的土地。據當時香港的一位地產分析員稱,誰擁有王府井的一塊土地,誰就擁有了一座大金礦。與此同時,李嘉誠與他的好友郭鶴年連手獲得王府井舊址發展權,在此新建特大型商業購物中心——東方廣場,從而一舉奠定了李嘉誠在内地的龍頭老大地位。
李嘉誠能夠在内地順利投資,與他的實力雄厚分不開,但也是他多年在内地辛勤耕耘,不斷進行捐贈和感情投資的結果。商場上的關系是金錢關系,是利潤關系,但同時也是人與人的關系,商場上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人起作用的。商人要想在商場上站得住、立得穩,需要進行一些感情投資。如果看不到存在於商場上的感情因素,不了解感情投資在商場上的巨大作用,只是鼠目寸光,把眼睛盯在眼前的一點“小利”上,有時候甚至會見利忘義,他的生意必然會做不大、走不遠。李嘉誠有很多為公司、為國家、為他人不計私利、犧牲私利的“義舉”,他能夠把眼光放長,目標看遠,所以最終他能夠獲得大利。
本文摘自《深度解讀李嘉誠的創業故事》
他被譽為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他經營著世界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内地的輸電線,他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他從制造業到地產業、再到港口業、電信業,隨後又進入零售業、互聯網行業。盡管他在每一個行業都屬於後來者,但他不斷地超越自己和前人,最終成為每一個行業中的數一數二的人物。他統領的和記黃埔集團,被美國《商業週刊》、《財富》雜志譽為“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他就是李嘉誠,叱咤商海半個多世紀的“全球最佳企業家”。 本書從創業精神、經商與做人、團隊建設與人才使用、管理藝術、戰略決策、投資與資本運營、社會責任等七個方面收錄了李嘉誠的精彩語錄,原汁原味地奉獻給讀者,並以李嘉誠的創業故事為實例進行深度解讀,希望讀者在閱讀經典語錄時,不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溝通,更能夠領悟到語錄背後深層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