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覺得積聚錢財有什麼值得歌頌的地方,尤其如果一個人笨到不懂得靠財富獲取一些有形利益更是如此,除非經常數錢能讓他感到樂趣無窮。我可不想為了成為像巴菲特那樣的億萬富翁,而犧牲個人嗜好、知性的愉悅以及平常的生活品質。而且如果必須養成斯巴達(甚至更窮酸)的習慣,一直住在首次購買的簡陋屋子裡,我看不出成為巴菲特有什麼意義。盛贊他那麼富有,生活卻如此儉樸,我不懂是為了什麼。如果儉省度日是最終的目標,那麼他應該去當僧侶或社會工作者。我們應該記住:致富純粹是自利行為,不是社會行為。資本主義的優點在於社會能夠善用人們的貪婪,而不是他們的善行,同時也不需要頌揚這種貪婪為一種道德或知性成就。讀者很容易看得出來,除了索羅斯等極少數例子外,我對有錢人缺乏好感。成為有錢人不是一種道德成就,但這不是那本書最嚴重的瑕疵所在。
我們說過,聚財者是《鄰家的百萬富翁》一書中的英雄,他們延後支出,把錢省下來拿去投資。這種策略無可否認或許能夠奏效,除了物質享受之外,錢花了就沒了。但這本書提到的好處似乎言過其實。細讀他們的論點,可以發現他們的樣本包含雙重的存活者偏差。換句話說,他們是錯上加錯。
贏家的能見度
第一個偏差是,他們挑出來當樣本的富人,有如打字機前的幸運猴子。作者沒有試著去修正他們的統計學,因為他們只看到贏家。他們沒有提到積聚錯誤東西的“聚財者”,譬如努力積攢即將貶值的貨幣,以及後來破產的公司股票;也看不到他們提及的有些人是因為幸運才能投資致富。矯正這種偏差有個方法:把所謂富翁的平均財富降低,比如說打個對折,因為這種偏差導致我們觀察到的百萬富翁,其平均淨財富增加得相當多,這麼一來的話,輸家也會榜上有名。這麼做肯定會使結論受到修正。
表現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見
第二個瑕疵比較嚴重,是我已經談過的歸納法問題。他們的題材專註於歷史上不尋常的事件,接受他們的論點,等於接受資產價值目前的報酬永遠不變。1929年股市大崩盤之前,投資人也是普遍這麼認為。本書撰稿時,資產價格出現了有史以來聲勢最浩大的多頭市場,20年來資產價值激升。若在1982年投資一美元買股票,迄今已增長約20倍,這還只是一般股票而已。樣本中也可能包括有些人投資的股票,表現優於平均水準。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從資產價格的膨脹中賺到錢,換句話說,1982年起的證券和資產價格上揚,令幾乎所有的人都變得富有。在市場漲勢沒有那麼強勁的期間,運用相同策略投資的人,最後獲得的成果當然不同。如果那本書寫於1982年或者1935年,内容絕對不一樣。試想在1982年,股票價值得經過通貨膨脹率的長久侵蝕;而在1935年之前,人們對股票市場是缺乏興趣。
本文摘自《如何應對不可知的未來》

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測的重大事件。它罕有發生,但一旦出現,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幾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過黑天鵝的影響,而現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鵝所左右。認識黑天鵝,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世界的複雜性,並從不可預知的未來中獲益。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黑天鵝”曾經是他們言談與寫作中的慣用語,用來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第一只黑天鵝的出現而崩潰。
黑天鵝的存在寓示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但人們總是對它視而不見,並習慣於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和不堪一擊的信念來解釋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沖擊,最終被現實擊潰。